人类因为有自身意识而存在。人的意识就是人的各种认识。人类的一切认识,要么属于对表象的认识,要么属于对本质的认识。

什么是表象?什么是本质?表象就是表面现象。本质就是内部的根本与实质。万物是表象,大道是本质。

人类的一切学问,自然也就要么属于表象学,要么属于本质学。比如:道学、理学、心学、哲学、科学等,它们要么研究万物表面现象,要么研究万物本质。

什么是理学?什么是心学?什么是道学?什么是佛学?什么是儒学?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诸子百家?什么是现代科学?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文化?

这些看似千差万别的学问,其实在本质上都属于万物的表象与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人活一世,人的一生不过就是在做五件事而已,也就是:学、问、思、辨、行。

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需要学习。学习什么呢?

人的一生无非就是要学习道学、理学、心学、哲学、科学、民主、文化等。这就叫“博学之”。

假如自己一个人学不会,就需要向懂得的人去询问和请教。这就叫“审问之”。

问出的结果,就只是别人的思考所得而已。要想把那些在学与问中所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就必须再进行自己的一番思考。这就叫“慎思之”。

自己思考的结果是对还是错呢?有可能对,也可能错。于是还需要进一步分辨与明确,自己所思考获得的那些知识,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这就叫“明辨之”。

当辨明哪些是真正正确的知识之后,就可以坚定、笃定的执行了。这就叫“笃行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假如人们在没有辨明哪些认知是真正正确的之前,就开始火急火燎的执行了,其结果基本上就只能是听天由命了。

所以,很多人才会经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是天道,假如人们一开始就遵道而行,那还会有什么不成功的道理呢?

世人常说知行合一。然而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大多都是边知边行。很少有人能够在学、问、思、辩之后,再进行实践行动。

所以,那些真正的成功人士,大多都拥有纠错的能力,或者拥有不自大、不自以为是的品质。如此才能保障其行动的正确性。

人们的行动只要符合天道,则必会有果。

世间普通人很多,学问高深的人却很少。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学、问、思、辨、行,都不容易做到。很多人或许在学与问的第一步就难住了,至于后面的思与辨甚至可能完全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学、问、思、辨、行,是人学习的五个步骤,缺一不可。假如缺少了哪一步或几步,那就基本上不是在真正的做学问,也就不太可能会有真正的大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一生的所学所思,无非就两个方向:一是文科,二是理科。

理科,就是理工科学,也可以叫它现代科学。

除了现代科学之外的其它一切学问,都可以称之为文科,也就是人文学科。

儒学、道学、佛学、心学、理学、哲学、心理学、民主、文化等,都是人文学科。

人类的现代教育明确的划分了文科和理科。人们为了升学、为了生计、为了进入更好的学校,不得不选择文科或理科。

然而,人的真正成长与成才,不仅需要理工类的学问,也需要人文领域的学问。

理工科学,偏向于改造物质现实世界;而人文则偏向于改造、丰富和强壮人的内心世界与思想世界。

物质现实世界,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

人的内心世界与思想世界,却看不见、听不见、也摸不着。

它们一个是人的身外世界,一个是人的心内世界。因此,理科是有关于物质现实世界的学问,文科是有关于人类自身心灵世界的学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有的学问,都只不过是有关于人与万物的学问而已。

那些除了理工科学之外的学问,包括所谓的神学、玄学、道学、心学等,其实都应该算是有关于人文领域的学问。更准确地说,它们都是有关于人类自身内在心灵的学问。

这些学问之所以神秘莫测、晦涩难懂,就在于人类的心灵其本身就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

宇宙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拥有内外表里两层,也可以说是表象与本质两个方面。

人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所观察的对象无非就是表象,或者本质。

人的外在表象,是身;人的内在本质,是心。

宇宙天地万物的表象,就是万物真实存在着的形体;而宇宙天地万物的本质,则是道。大道无形,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代表着一切的本质。

人类的所有学问,不过就是有关于人与万物的表象和本质的学问。

表象,代表了一切真实事物;本质,代表了一切无形的事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理工学科既研究万物的表象,也研究万物的本质。而人文领域的学问,则大多都是关于人与万物本质的学问。

道学,就是用来思索宇宙天地万物的本质。

心学,就是在探索人类内在心灵的本质;

理学,其实应该只是道学的一个分支;万物皆拥有其自身的细致纹理。理,就是万物微观层面的道。

佛学,讲究慈悲,引人向善,它所探寻的东西,在本质上应该也是人的内在心灵。

儒学,讲究仁义礼制,它既研究个人的内在本质,也研究在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

所有的学问,其所追寻的目标,无非就是表象和本质,或者现实和根本。表象就是现实,本质就是根本。

现实表象,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它们永远都是真实不虚的东西。但是,如果与万物的本质本性相比,现实世界又是易逝、易变、虚弱不定、脆弱不堪的东西。

万物本质永恒不移;万物表象也就是现实世界,却倏忽易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花朵,几天可逝;比如蜉蝣,朝生暮死;比如夏虫,不可语冰;还有沧海桑田等,不过就是时间跨度长了一点而已。

这些都是易变的现实世界,故而可以称之为表象。

表象就是指物质现实世界,就是万物真实存在的外在形体。它几乎无穷无尽,就像宇宙无穷无尽一般。就算穷极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把它们全部看完。所以人们才会转而追寻万物的本质。

道学、心学、理学、佛学、儒学、哲学等,都代表了一种本质。既然都是本质,那么它们自然都应该是相通的。

孔子说:“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故命,性之始也。”

形是表象,道是本质。命是道的分化,性是形的归纳。无论性和命是什么,它们在本质上,还是指内在的大道和外在的形体这两方面而已。

其实,诸多学问都是关于表象与本质的学问而已。

道学、理学是关于万物内里的学问;心学、佛学、儒学是关于人的内里的学问;哲学是关于人的思想的内里的学问。

它们都是有关于那些看不见的本质的学问。所谓的内里,其实就是指本质,而不是指表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间的一切学问,要么是研究本质,要么是研究表象。表象易变,而本质不移。道学、心学、理学、佛学、儒学、哲学等都是在探究某一领域的本质而已。

几千年来,那些人类之中的大智慧者,都纷纷在探索人与万物的本质与根本。至于世间万物、万千表象,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他们探寻万物内在真相的不可或缺的素材与依据。

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谁才是巨人呢?

当然是几千年来那些曾经探寻人与万物本质的人。假如你能够学习和继承他们的思想与学问,那么无疑你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巨人们的思想与学问,并不是什么人随便就能继承下来的。假如你都不明白你所要继承和学习的东西究竟是什么,那还怎么继承呢?还怎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切学问,都是有关于本质或表象的学问。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明白自己所学习的东西,究竟是有关于万物本质的学问,还是有关于万物表象的学问。

如果人们就连这一个问题都不能明确,那么自己很有可能就会一直稀里糊涂地学着那些深奥的学问。其所得必然会很有限。

明确学习目标之后,还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便是最合理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步骤。

学的本质是记忆;问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思的本质是头脑思维的运用;辨的本质是思想头脑对是非对错的选择;行的本质是实践对理论的最终检验。

人类的一切认识,要么属于表象,要么属于本质。

万物与大道相比,万物是表象,大道是本质;

阴阳之中阴与阳相比,阳是表象,阴是本质;

五行八卦与大道相比,五行八卦是表象,大道是本质。

人世间的一切学问都是关于表象与本质的学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道学、心学、理学、佛学等,都是对人与万物本质的认识。

现代科学,既研究表象,也研究本质。

认识本质自然要比认识表象困难得多。然而世人大多都喜欢抛开表象谈本质,这又使得人们对万物本质的认识变得更加困难。

假如人们对万物的表象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何谈本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