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日,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消息,中国买家连续三个交易日取消美国小麦订单,累计数额达到50万吨,彭博社评论说,中国还从来没有过这么大的动作。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此举难免让人产生联想,2023年美国农业首次出现了贸易逆差,中国在此时取消订单,无疑会让美国雪上加霜。

那么,是否可以说,中国要在农业领域发起贸易反制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粮食这种商品的特殊性说起

一、粮食也是武器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全人类。

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地位的特殊商品,能够影响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因此,粮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国,也经常以粮食作为武器,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

二战中,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大量粮食援助,确立了美国在西方阵营中的领导权,二战结束后,美国又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粮食援助和禁运,与苏联展开全面冷战,争夺势力范围。

如1954年,美国国会在480法案中明确提出,要有效利用剩余农产品,促进美国外交政策的推行。1974年,基辛格在一份国家安全报告中指出,粮食是实现国家权力的工具,可以用来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因此应当对粮食出口实施配额限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冷战期间,美国共发起过8次粮食禁运,其中的代表性事件,如1949年新中国刚一成立,美国就对中国实行包括粮食在内的全面封锁;

1965年肯尼迪政府限制对印度出口粮食,迫使印度政府改变其反对越南战争的政策;

1974年美国向陷入困境的埃及提供10万吨粮食,埃及萨达特政府无奈接受所谓的中东和平计划。

甚至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美国也将粮食作为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之一。

1990年,老布什访问苏联,与戈尔巴乔夫签订了为期五年的谷物交易协定,虽然这份协定最终没有落实,但在客观上树立了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国内的威望,也使苏联民众对美国产生了好感。

进入21世纪,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愈加突出,如2007-2008年的粮食危机,引发了印度、印尼、埃及、墨西哥等十几个国家的骚乱,在这些国家局势动荡的背后,都有美国粮食霸权的身影。

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那么,中国的粮食供需状况究竟如何呢?

二、粮食安全任重道远

中国有着14多亿人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量猛增,中国的食物自给率从2000年时的100%,降低到2020年时的65.8%。

当然,这并不是粮食减产造成的,而是因为中国的粮食品种存在结构性矛盾,虽然口粮保持着较高的自给率,但玉米、大豆存在较大缺口。

以2022年为例,我国共进口粮食14687万吨,其中小麦996万吨、大米619万吨、玉米2062万吨、高粱1014万吨、大豆9108万吨。

进口的大豆主要用于饲料生产,中国每年的猪肉产量在5000万吨以上,饲养大量的生猪,需要有强大的饲料生产能力,豆粕就是最重要的蛋白质饲料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粮食自给率下降也是因为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对优质粮食需求增加。

如国产小麦主要是中低筋品种,用以制作面包等高档面食的高筋小麦产量不足,所以需要依赖进口。

自中国加入WTO到中美贸易战发生前,中美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保持稳定增长,从2002年的27.2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240.8亿美元,中国主要出口水产、蔬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主要出口大豆、棉花、畜牧产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

由于中国自然条件和人口因素的影响,农产品进口需求较高,而美国农产品呈过剩状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更强,因此,中美农产品贸易呈现单向性,即中方以进口、美方以出口为主。

中美贸易战开始后,大豆的进口额下降幅度最大。

2017年美国对中国出口大豆价值139.4亿美元,2018年这一数额就下降至70.6亿美元,降幅为49.3%,其它从美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如肉类、棉花等,降幅也十分明显。

而随着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签署,两国粮食贸易额曾短暂回升,2020年中国自美国进口农产品237.2亿美元,同比增速为66.9%,其中大豆、肉类、棉花分别增长了56.3%、223.8%和121.7%,2021年进口农产品继续增长到389.76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但缓和并不意味着结束,中美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由于经济因素有所恢复,中美博弈却仍在继续甚至会加剧。

而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极易受到政治因素的辐射影响,未来走势难以预测,需要及时做好政策调整。

中美贸易战将中国农产品对美依存度高、进口来源集中的风险暴露了出来,国内农业生产和市场都受到了深远影响。

因此,加快农业体制改革的进程,积极开发新的贸易伙伴,巩固与传统贸易伙伴的关系,对推动进口多元化与防范突发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佩洛西窜访台湾,以及拜登政府强化印太联盟围堵中国以来,中美战略互信跌至冰点,海上和空中对峙时有发生,脱钩乃至对抗的风险在不断上升,减少美国农产品进口势在必行。同时,中国与巴西等金砖国家的合作走向深入,也为扩展粮食进口渠道提供了便利条件。

针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政府把粮食安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一方面收紧耕地红线,促进粮食生产,另一方面减少进口依赖,优化进口结构。

而此次中国减少美国小麦的进口,主要就是着眼于粮食安全,贸易反制倒在其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美国反制了美国

我们还是用数据说话,今年1月份,海关总署公布了2023年我国的粮食进口数据,进口总量为1.62亿吨,粮食进口规模连续9年处于1亿吨以上的水平。

从进口来源上看,巴西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伙伴,其中大豆和玉米的进口量分别为6995万吨和1281万吨。

美国则下降到第二位,大豆和玉米的进口量分别为2417万吨和714万吨。

而小麦进口量从高到低分别是澳大利亚694万吨,加拿大255万吨,美国92万吨,法国81万吨。

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小麦总体进口量本来就不多,美国占的比例更小,开头提到的50万吨小麦,在动辄上亿吨的数量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如果认为这是对美国的反制行动,未免也太小看中国了。

实际上,这是多年来中国执行粮食进口多元化政策的正常操作,取消的50万吨小麦,或者会从澳大利亚等国进口,或者会在国内进行替代种植。

那么,美国媒体为什么会如临大敌,炒作此次小麦订单事件呢?

这就是美国自己的问题了。

过去几十年,美国凭借高度现代化的大农场经营模式,在玉米等多种谷物生产中占据绝对优势,一直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但现在的美国农民陷入困境,因为新冠疫情打乱了全球粮食供应链后,美国农业出口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农业出口额比进口额少了200亿美元,首次出现了贸易逆差,美国农业部预测,逆差还会进一步扩大

而美国农业出口额占整体出口额的比例约为20%,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支柱,长年的顺差突然变成逆差,让美国农业从业者感到紧张。

其中原因,除了美国增加特色农产品的进口,以及基本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外,不少美国人认为,前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展开的贸易战,使美国农业出口受到了持久的影响,贸易战不仅让美国农民遭受数十亿美元的损失,还改变了大豆和其他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结构。

如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中,中方对美方农产品加征25%的报复性关税,造成美国农产品库存积压,市场价格大幅下跌。

虽然美国出台了两轮农业援助计划,但失去中国市场的后果是巨大的,因为这个市场一旦失去就会被其他国家填补。

结语

中美贸易战的高峰早已经过去,区区50万吨小麦也不足以改变贸易格局,所以所谓的“反制”只是美方的炒作而已。

中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粮食安全,对粮食进口结构进行调整,合理合法,不需要别人指指点点,至于出现农业逆差,那是美国自作自受,怨不到中国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