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3月28日19:25,一颗跳动了110年的心脏停止了工作。

伊丽莎白二世96岁,芒格99岁,基辛格100岁……马识途将人生旅途拉伸到高山仰止的110岁。作为这个时代最为年长的名人,他不止见证、而且亲身参与了塑造时代的进程。

长寿,创造了恍如隔世的交集——比如,张学良曾经听过周杰伦的歌曲;但Z世代,也领教了马识途先生的能量——《夜谭十记》和姜文、葛优的跨时代牵手,创造了《让子弹飞》的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0年12月14日,《让子弹飞》成都媒体见面会现场,96岁高龄的马识途参加首映仪式,创作一首七律赠予姜文以作纪念:子弹飞来呈异彩,街头巷尾说姜文。芙蓉镇里显头角,纽约蜗居铸铁魂。联袂明星添大气,多娇丽娘浥清芬。层楼更上谋新片,艺苑何人不识君。

70后的记忆中,马识途就是一位老人了。

但80后、90后,甚至零零后也熟悉这些台词:

●我就想站着把钱挣了。

●我吃了一碗的凉粉,凭什么给两碗的钱!

●如果你活着,早晚都会死;如果你死了,你就永远活着。

一个智慧的老人

超越了君特·格拉斯的《我的世纪》

我,不同的我

每一年都要出现

1915年1月17日,马识途出生在忠县石宝乡坪山村马家大院中,在家中排行第五,原名马千木。

忠县目前属于重庆。马识途先祖在在清代从湖北麻城沿着长江逆流而上,落户在彼。

今天大家记忆中的四川人,都有自己家族的奥德赛——陈毅的先祖陈尧钦三兄弟,从湖南宝庆而来;朱德先祖从广东韶关而来;郭沫若祖上,从福建长汀而来。李劼人、阳翰笙、艾芜……他们家族的“川一代”,都源流至川外。

马识途的先人颇具经济眼光,不但从事农事,而且在养鱼、畜牧业和酿酒方面多头并进,形成了自己的“小循环”。在他的《百岁拾忆》中就回忆了自己的酒:马家糟坊。

在白区做地下工作时,他随时随地改换姓名、职业,“用过多少名字,我早已不记得了。”唯独考入西南联大时,用的是“马千禾”。

皖南事变后,南方局让26岁的他投考西南联大。但是考大学要先验中学文凭,马识途的中学毕业证用的原名马千木,这正是特务留心的名字。“我莫奈何,只好在文凭上把木字头上添了一撇,改成禾字,从此我叫马千禾,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用马识途,一直用到现在。”

在西南联大,他还专修了当时冷门专业唐兰先生的“说文解字”课,认真得像个NERD。

当时谁都没有想到,这个用一本方言笔记作为毕业论文的大龄学生,竟是中共西南联大的支部书记。

他逢考必中,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年少时马识途家境不错,少年老成,16岁即从忠县考到北平大学附属中学,地点就在中NANHAI附近。

他本来想在那里好好读书,然后考北平大学,但在日军扩大侵华战事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选择南逃。

火车从北京东站开出,马识途和逃难的人群一起挤坐在车顶上。车厢摇晃,插在长衫襟口上的派克钢笔被膝盖顶出来,滚落开去。马识途俯身去抓,旁边的人一把拉住他:“不要命啦?”

他逃到上海。然后在上海接着上中学,后来考入南京中央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昆明西南联大学习时,马识途与张彦、李储文、章润瑗、何功楷、许乃炯等和美国飞虎队朋友合影

离开昆明前,他将所有珍贵的笔记文稿都付之一炬。此后70余年,他几乎与甲骨文绝缘,可对甲骨文的研究却从此压在了他的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4年春,马识途(二排左一)和飞虎队于昆明合影。

此后一直到2017年,他才又重新投入到了古文字研究中,历时三年多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熬了180多个夜晚,终于交上了这份迟到70余年的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4年,当时已经86岁的“飞虎队”队员之一迪克·帕斯特来到昆明,与马识途在阔别60年后重逢叙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年 6月16日,马识途部分家人与“飞虎队”两位老兵后代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7年的马识途,这是他在地下工作时期唯一的一张照片。

“我有一顶罗宋帽,可以翻转过来戴,一面灰色一面黑色。我还有件可以翻过来穿的两用风雨衣。眼镜也是两副,黑框眼镜和假金架子眼镜,我嘴唇上两撇胡子也是为了紧急时刮掉。”

他说,“我知道特务盯梢有时怕被盯梢者发现,会临时又换一个特务来盯梢。被盯梢的同志如果不留心,以为再也没有人盯梢了,便贸然去找人或回家,结果上当受骗,带来惨痛后果。每次脱险后,我都按平时的规定,一定要走三条偏僻小巷,再也没有人跟我时,我才能回到自己的住处去。”

看过一些相关影视作品,马识途觉得,有些编剧实在是无视当年的隐蔽战线斗争规律。“怎么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人能随便和延安来的人交往?怎么能和地方上的同志随时联系?那不是找死吗?国民党特务也不是豆腐渣,我们的原则很重要一条就是"不要轻视敌人"。”

《夜谭十记》创作于1942年,正是马识途冒着生命危险在“国统区”从事地下工作的时候。由于经常更换职业,经常和三教九流打交道。

“尤其是我接触的一些小科员,他们平时没有什么娱乐和消遣,只好三五结伙到人家里去坐冷板凳,扯乱谭,摆龙门阵,自寻其乐,在他们结成的冷板凳会上,我听到了难以想象的奇闻轶事。”

他甚至在茶馆内听隔壁桌上陌生人讲故事,并被这些生动的故事感染,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终于在1942年选择了10个最有意思的“龙门阵”开始创作《夜谭十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0年4月,成都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人员合影,图中人员有贺龙(前排左三)、李井泉、周士弟、宋应、冷寅东、马识途(后排左三)等。

成都解放时,全体地下党员大会第一次公开召开。马识途回忆,会议开始,当他响亮地说出“同志们”三个字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大家终于能堂堂正正地宣布自己是共产党员了。

马士弘曾回忆,1950年元月2日,他代表罗广文部队进城向贺龙报到。一到大厅,他眼睛一亮,发现贺龙等人旁边,坐的正是弟弟马识途。“我当时愣了一下,很吃惊。”马士弘万万没想到弟弟居然随贺龙的部队一起进了成都。马识途也发现了哥哥,同样很诧异,互相看了半天都没说话,惊喜和久别重逢的快乐围绕着他们。

还是贺龙发现了,转头问马识途,“那人你认识?”马识途回答:“是我三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初期的马识途(前排右一)

后来他描述解放成都时的那个冬日。“成都的冬天常常是雾蒙蒙的,我们解放大军进入川西平原后,却一直是晴朗的日子。早上,太阳出来晒在军棉衣上暖烘烘的,加之心里很热和,觉得棉衣简直穿不住了。一路走去,正是寒梅怒放,大地春回的景色。公路两旁,解放军正向成都进发,兵强马壮,红旗如云。这般豪迈景象,人生几曾得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初期川康地下党特委负责人马识途写给乐山地委鲁大东同志的亲笔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2年,马识途全家合影

“钱瑛看我老实可靠,觉得我可以做地下党,我就一直做到解放前,好多好朋友都牺牲了,包括我的妻子刘惠馨,一个月大的女儿也找不着了,20多年后才找到。”这些经历后来被他写入长篇小说《清江壮歌》,更令人唏嘘的是,他多年后 历尽艰辛找到女儿,却坚持让女儿留在养父母身边侍奉终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得知女儿还活着,并且已经是北京工业学院的一名大学生了,马识途激动不已,立刻前往北京去见女儿。

在50-70年代的运动中,他早就看穿一切,作打油诗说:“你说我走资,我说你走资,大家都走资,哪里有走资。”

被揪斗的次数多了,他渐渐习以为常,将其当作家常便饭。他在被戴上高帽开大会批斗时,竟然可以低着头想自己的小说,想到开心处甚至笑出声来。甚至还有这样的情况,一天,他正在和自己的儿子下棋,造反派来人传唤,又要挨斗。他便对儿子说,棋不要收,我去去就回。

批斗会上,在一片“打倒”口号声中,马老却低头默想那盘残局,灵机一动,竟吟出打油诗一首,其中有佳句:“红吃黑来黑吃红,一场混战乱纷纷。人生不过一棋局,我劝痴儿莫认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7年秋,巴金回四川时在成都李劼人故居合影(右一为马识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7年10月,马识途(左一)、沙汀(左二)、艾芜(左四)、巴金(左五)等相聚在新都宝光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士弘与弟弟马识途合影。摄于2013年11月25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识途用电脑写作

1988年,马识途开始使用个人电脑。他学会了五笔输入法,打出了200多万字的作品。

请注意,这时候的马识途已经70多岁了。他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很快熟练掌握电脑,成为中国作家中年龄最长的“换笔人”之一。

创作之余,马识途也是个“潮人”,不仅会玩儿电脑,还爱玩儿ipad。“虽然眼睛不好,拿着放大镜都要玩儿,一点都不落伍。”女儿马万梅曾透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家兄妹4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起:樊建川、马识途、黄宗江、车辐(坐轮椅者)、李致、流沙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樊建川与马识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识途(前排右二)和刘慈欣(左四)等人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冰凌在成都向99岁著名老作家马识途(左)颁发美国首届东方文豪终身成就奖。(周灵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军在成都和100岁马识途(左二)、103岁马士弘(左一)、93岁马子超(右一)展开面对面交流。(图片由马士弘家人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4月26日,马老寄给建川博物馆一张“福”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华西都市报迎来25周年生日之际,105岁马老也再次提笔,表达他对华西都市报的肯定和鼓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看望老作家马识途 丁锦雅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3年,马识途在健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马识途与徐僖先生在2006年川大校庆上的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根据马识途作品《盗官记》改编而成的电影《响马县长》海报和海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5岁马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2018年6月24日,《马识途文集》首发暨赠书仪式在四川省图书馆隆重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2019年1月10日,105岁的马识途在书房与《西南作家》主编曾令琪合影(曾令琪 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4岁的马识途亲临《马识途文集》发布会活动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0年10月13日西南五省区笔会,右起:马识途、陆地、李乔、邢立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识途观看《让子弹飞》现场

全神贯注看完130分钟的电影,马老的精神状态非常兴奋。

“艺术上的‘川味’到底是什么?我说不上来,但有一点我体会到了,我喜欢带一种讽刺幽默的笔调,而形式上往往是采取摆龙门阵的形式。”

104岁时,马识途说自己继续写东西,是为司马迁所言“发愤而作”。

“这几年来,我和癌症赛跑,抢时间,写东西。当我终于把书写完了,我去检查,医生却告诉我,我这个肺癌的癌细胞不见了!我就说,癌症跟我打仗,它败了,它落荒而逃,而我,胜利了,更应该继续写东西了。”

在他的人生观中,“不悔”向来占据重要位置——只要自己看重和喜欢的,怎么做、付出什么都绝不后悔。

“我这一生经历过的劫难,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然而我活过来了,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在马识途书房比较显眼位置上,可以看到他自己亲笔写的:“我行我素,无愧无悔”。

在他离开之后,这八个字值得今天的年轻人细细品味。

附录:

人生重要阶段&著作目录

不完全年表

1915年

出生于四川省忠县石宝乡坪山村马家大院,在家中排行第五。

1931年

考入北平大学附属高中。

1935年

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和抗日战争,从事中共地下党革命活动。

1936年

因为参加学生抗日运动,马识途第一次入狱。

1936年7月

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在校期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地下党领导的南京学联小组。

1937年冬

入鄂豫皖边区党训班学习。

1938年3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志愿书上,他将他的原名“马千木”改为“马识途”,用以表示自己“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后任武汉汉口职工区委委员,同时和胡绳共同主办《大众报》,又任鄂北特委委员、枣阳县委委员.

1939年底

经组织批准,马识途与曾经的同学、后来的同志刘蕙馨结婚。

1940年

鄂西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

1941年1月

由于叛徒的出卖,刘蕙馨和才一 个月大的女儿,在家中被捕。

1943年

参加旷日持久的常德会战,他当时是西面侧翼兵团18军18师53团三营营长。

1946年

调成都任川康特委副书记。

1966年

马识途在“四清”运动中收到西南局办公厅的通知,让他回成都开会。就在这次会上,他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写反党反社会主义文学作品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成为文革中四川第一个被揪出来的人。

1979年

在隔离审查和入狱6年后,马识途被正式平反。

2013年1月

获颁“首届东方文豪终身成就奖”。

2014年1月

马识途百岁时,举办了个人书法展,义卖所得款项200万捐献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设立“马识途文学奖”。

2014年5月

识途百岁书法展在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

新中国成立以后

曾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四川省建设委员会主任、厅长及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科委副主任、四川省人大常委副主任,全国第六、七届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副会长,四川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国际笔会中心理事直至离休。

著作目录

《清江壮歌》(长篇小说)1966,人民文学出版社

《马识途文集》2005年 四川文艺出版社

《找红军》(短篇小说集)1978,四川人民出版社

《西游散记》(散文集)1981,四川人民出版社

《景行集》(散文集)1981,四川人民出版社

《三战华园》(中篇小说)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夜谭十记》(长篇小说)1983,人民文学出版社

《马识途短篇小说选》1984,四川少儿出版社

《巴蜀女杰》(长篇小说)1986,中国青年出版社

《她,一颗闪光的流星》(长篇小说)1986,四川少儿出版社

《在地下(地下党工作总结)》1987,四川大学出版社

《京华夜谭》(长篇小说)1987,四川文艺出版社 [4]

《雷神传奇》(长篇小说)1992,人民文学出版社

《盛世微言》(杂文集) 1994,成都出版社

《路》(长诗)1995,四川人民出版社

《马识途讽刺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96,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与马识途在一起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与马识途在一起 [3]

《沧桑十年》(长篇纪实小说) 1999,中央党校出版社

《焚余残稿》(诗集) 1999,重庆出版社

《马识途诗词钞》(传统诗词集)2000,天地出版社

《在地下》(长篇纪实小说)2005,人民文学出版社

《党校笔记》2011, 中央党校出版社

《没有硝烟的战线》2011 四川文艺出版社

《百岁拾忆》2014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人物印象——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2017年

散文集选编《西窗锁言》2019年6月

撰文/Write Articles—泰格乌

视觉/Vision Design— solo 木鱼

责任编辑/Commissioning Editor—王实

主编/Editor In Chief—陈昕

出品人/Publisher—李政

法律顾问/Legal Adviser—董山

邓鸿:中国式酒徒

2023/05/16

100种杭州和一种成都

2023/04/21

熊猫花花:从成都走向世界的150年

2023/04/20

强者雄心:新川为什么会赢?

2023/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