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咱们的队伍吗?(167)

主 编:崔晓汉

总撰稿:徐焰

顾 问:毛新宇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在当时世界上其他强国未进行大幅度裁军的情况下,我国单方面宣布裁军100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动作。为什么邓小平提出要裁军100万呢?

裁军 100万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行战略性转变的必然要求

20世纪80年代,基于新的时代特征,根据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判断,适应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邓小平的正确领导下,中共中央军委于1985年5月23日~6月6日召开扩大会议,做出了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即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真正转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会议同时通过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决定裁减军队员额100万。1985年人民解放军所进行的体制编制重大调整改革和百万裁军,使人民解放军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迈出重要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支军队而言,裁军和扩军都是其军队建设中的大事,是其军事战略的直接体现。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特别是朝鲜战争结束后,世界形势趋于和缓,抓紧时机进行经济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大局。为此,毛泽东于50年代就领导人民解放军连续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到1958年,军队员额由解放初期的600 多万人减到240万人左右。军费开支由1951年占国家总开支的48%降到19.98%。后来由于对形势判断的失误和在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加之经历“文化大革命”的特定历史时期,军队规模又膨胀起来,至1975年达到640万人,而质量却未得到相应提高,这就大大增加了财政负担。

裁军 100万是军队整顿的一个实际步骤

1975年,当邓小平复出管理军队时,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臃肿不堪。当时军费负担沉重,而军队的武器装备却比较落后;领导指挥机关重叠,机构庞大,指挥效率不高;因“文革”中断了干部的转业、退休,使大量干部滞留部队,一个领导班子多达一二十人;官兵比例,作战部队与保障部队的比例,战斗人员与服务保障人员的比例都严重失调。面对这种状况,邓小平表示了极大的忧虑和不安。他在连续发表的讲话、谈话中,使用了几乎是最严厉的措词指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1975年,他把军队的问题概括为“肿、散、骄、奢、惰”,第一个讲的就是“肿”。从那以后的时间里,他讲得最多的是“消肿”,花气力最大的也是“消肿”。

邓小平把“肿”看作是当时制约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核心,因为他透过“肿”的表现形式,看到了军队建设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一是军队战斗力不强;二是指挥战争能力不高;三是国家供养军队负担过重;四是军费开支比例不合理;五是军队建设缺乏法律化和制度化。

早在1975年1月,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就曾明确地指出:我们军队成堆的问题、核心的问题,不是这个人那个人的问题,而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在此后他主持中央军委的十多年中,对军队机构臃肿的问题多次提出,反复强调。从当时全军的实际状态来看,尽管部队数额很大,但连队并不充实、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也不高,相反的是,各级机关却十分庞大,领导机构重叠、臃肿,工作程序的繁琐,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整个部队呈头重脚轻的状态。邓小平形象地比喻为“虚胖子”,虽然胖,却打不出力量来。从另一方面来看,养活数额庞大的军队,对国家而言也是一个负担,并且把大量的军费花在人员的穿衣吃饭上面,妨碍了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军费使用效益低下。因此,1975年开始的精简整编,因种种原因于翌年停顿,至1979年全军员额仍有590万人。1980年至1982年,邓小平又主持军委采取了一系列精简措施,至1982年全军员额减至423万人。邓小平把臃肿作为军队中“最大的”、“成堆的”、“核心的”、“根本的”、“病态的”问题来对待。

裁军100 万是解决军队建设和经济建设矛盾的一个有效方法

进入80年代中期,邓小平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国内发展战略的大局出发,对世界形势进行了冷静的观察和分析,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了科学判断。他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是国内面临的首要问题。依据以上分析,邓小平提出了确定军队总规模的指导思想:一是军队的总规模要同战争与和平的国际形势相适应;二是军队总规模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三是军队总规模要能够应付意外事件;四是军队总规模要同我国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人民战争的原则相对应。基于以上思想和认识,1985年夏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军队裁减员额100万,即减少到 320万人左右。

邓小平在论述精简整编过程中,反复指出世界的和平趋向和大战可以避免,并明确告诉大家,在当今条件下,精简军队,一是必要,二是没有风险,就是要求人们改变“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从全局着眼,从国际大局和国内大局着眼来看问题。”

军队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也是军队建设中必须要着重处理好的一对重要矛盾。邓小平就此阐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一个国家力量的强弱,并不单纯取决于它拥有军队的数量,而是看经济基础,看综合国力。所以,他认为,真正打起仗来,并不在乎我们是三百万或是四百万、五百万,而是看我们的经济实力。因此,我们就犯不着花更多的钱用于国防开支,要腾出更多的钱来搞建设才是更划算的事。

考虑到中国当时面对的安全环境,军队规模还要保持“适度”,就是能“足够应付意外事件”。以此为限,太少了不行,“多了,实际上是增加了吃闲饭的人,实在不需要。”人民解放军奉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坚持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就可以使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有效地结合起来,做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小打,用现役部队就可应付;中打,稍加补充就行;大打,也能够快速动员、快速扩编。

经过1985年的精简整编,军队员额大为减少,领导机关明显精干,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各种关系初步理顺,军队臃肿不堪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全军在建设现代化合成军队的道路上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在精兵、合成、平战结合、提高效能等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