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热点事件之一,3月25日,上海梅龙镇伊势丹发文官宣即将于2024年6月30日租约到期后终止营业。‍‍‍‍‍‍‍

继去年初南京东路置地广场后,上海又将告别一家百货时代的代表商场,我作为前百货从业人员,情怀总归是有的,不然当年也写不出《定期会去高岛屋伊势丹,只为不忘商业零售的那份纯粹》这类推文,也不会在2019年高岛屋百货撤出风波时连出两篇《致敬上海高岛屋百货》和《热烈庆祝上海高岛屋百货撤柜失败》。‍‍‍‍‍‍‍‍‍‍‍‍‍‍‍‍‍‍‍‍‍‍‍‍‍

本文就不赘述过往的观点、表达对伊势丹的敬意了。事实上即使高岛屋百货当年留了下来,也只是在合作层面权衡后的结果,商业内容本身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因此我个人的观点是,有变化总是好事,对于梅龙镇伊势丹而言用互联网大厂词汇表达,是租约到期体面的“毕业”;对梅龙镇广场、南京西路商圈而言,则变相带来了新的商业空间;对于实体商业,空间就意味着机会。‍‍‍‍‍‍‍‍‍‍‍‍‍‍‍‍‍‍‍‍‍‍‍‍‍‍‍

在国内尤其是商业高度发达且内卷的上海市场,对于“百货”的探讨几乎已经无法激起波澜,这一商业模式和形态多年来遭遇着全方位的挤占——

购物中心有更好的空间环境(更别说开放式/街区等更宜人的形态);商品方面,越来越多的美妆专店、集合店、买手店、主题区域等业态、店型、空间的引入和打造,也一定程度上共享着百货赖以成名的“商品琳琅满目”标签。

产品价格方面,不论电商行业不同平台间如何打价格战,但实体商业尤其是商品销售为主导的百货商场持续扮演着大受影响的角色。

时间维度,多数百货商场均如同梅龙镇伊势丹一样自身并非业主,“二房东”的身份使其努力赚取收益差价,在硬件、空间改造提升等需要不破不立地投入时缺乏抗风险能力,这也使得众多“二房东”性质的百货商场年久后只能悉数撤出。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人才的缺失和断层,导致即使我们想要做好百货业态,也缺乏足够的行业新鲜血液能或者愿意投身于这项工作——绝大多数百货给不了购物中心的收入待遇,自然也就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新晋人才,更不用提长远的职业规划。这点在消费者端同样如此,多数新一代的年轻人因为没有过情感联结,因此并不会对梅龙镇伊势丹的关店而感到惋惜。‍‍‍‍‍‍‍‍‍‍‍‍‍‍‍‍‍‍‍‍‍‍‍‍‍‍‍‍‍‍‍‍‍‍‍‍‍‍‍‍‍‍‍‍‍‍‍‍‍‍‍‍‍‍‍‍‍‍‍‍‍‍‍‍‍‍‍‍‍‍‍‍‍‍‍‍‍‍‍‍‍

理论上百货商场的现状,主要正是与上述甚至更多未提及的挑战之间的抗衡,芮欧百货是上海市场的典范,如果一一对应来看,就会发现这个项目能够通过长期运营获得良好口碑的底层原因——百货无法在全方位与购物中心进行博弈,更多需要发挥的是“特长优势”。类似SKP的成功,本质上是其在品牌、商品、价格等方面保有着特长优势。

当然上海市场依旧庞大,仍有多个百货商场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经营,本文并不是为了唱衰百货模式而做,更多是在表达对于类似伊势丹、置地广场这类老牌百货最终只能走向闭店其必然性的注解。‍‍‍‍‍‍‍‍‍‍‍‍‍‍‍‍‍‍‍‍‍‍‍‍‍‍‍‍‍‍‍‍‍‍‍‍‍‍‍‍‍

好在伊势丹只是从梅龙镇广场“毕业”,随便搜一个“伊势丹、日本”关键词,就能看‍‍类似‍‍‍‍‍伊势丹新宿总店销售创新高的报道。

日本百货的稳定经营,本质上因其并未遭遇本文所述的各种挤压,或者说维度和量级有限,整体的实体消费行业才依旧呈现出向好发展的态势。因此对于梅龙镇伊势丹而言,逃离竞争旋涡不失为一件好事。‍‍‍‍‍‍

再聊聊梅龙镇广场,其未来调整势必会因此而倍受关注。作为上海最早的购物中心之一,其内外部装饰风格即使放到现今来看依旧美感独具,但在商业内容方面,除却经营二十余年的伊势丹百货部分,其购物中心专店仅绕中庭半圈有余。如今先是在2月宣布项目将扩建,再结合百货主力店腾出的商业面积,可以说对于梅龙镇广场而言几乎等同于开一个新商场,且旧场改造的难度更甚,例如层高较低等硬件条件,项目未来将会如何通过改造、规划、招商等各种手法来规避、解决,都会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看点。‍‍‍‍‍‍‍‍‍‍‍‍‍‍‍‍‍‍‍‍‍‍‍‍‍‍‍‍‍‍‍‍‍‍‍‍‍‍‍‍‍‍‍‍‍‍‍‍‍‍‍‍‍‍‍‍‍‍‍‍‍‍‍‍‍‍‍‍‍‍‍

商圈竞争方面,“梅泰恒”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在近五到十年南京西路商业竞争环境中,从静安寺到石门一路等商圈,将“战线”拉长,对商业街发展而言当然是幸事,但我们也需要看到有人欢喜有人愁的同步发生。‍‍‍‍‍‍‍‍‍‍‍‍‍‍‍‍‍‍‍

锦沧文华广场的开业、中信泰富广场的改造,为其所在商圈带来了话题性,但由于体量的限制、招商竞争的加剧,未能对局部商圈结构、能级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或推动,此次梅龙镇广场未来的调整计划,再次将此话题放进议事日程,成为极其困难又不得不尝试去攻克的课题,但至少变化正在又一次到来。‍‍‍‍‍‍‍‍‍‍‍‍‍‍‍‍‍‍‍‍‍‍‍‍‍‍‍‍‍‍‍‍‍‍‍‍

回到伊势丹百货,行业内时不时会有购物中心百货化打造的思潮涌现,其本质上讲的理应是“精细化管理和运营”,这在商业项目运营层面始终是不变的真理,只是对很多因高速发展的商业项目而言有所缺失,我不认为“补足”值得沾沾自喜,只是从负值走到原点而已。而这,本是类似伊势丹百货等项目的拿手好戏,少了一个大家可能也未必在意的近距离借鉴样本,可能才是其“毕业”臆想中的最大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