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中华遗嘱库公布了2023年度的《中华遗嘱库白皮书》。这份报告有个挺有意思的发现:现在订立遗嘱的人,平均年龄竟然越来越低了。

以前总觉得遗嘱是老年人才会关心的事,现在年轻人也开始重视起来了。

报告里说,2017年的时候,到中华遗嘱库咨询遗嘱的中青年人也就931人,可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直接涨到了17101人,整整翻了17.3倍!

同样地,那两年在遗嘱库保管遗嘱的中青年人也就279人,现在竟然有7124人了,7年里就涨了24.5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年轻人早早地将“死亡”纳入人生规划?是因为惧怕死亡吗?

不管是不是年轻人,其实每个人都害怕死亡,在死亡面前,任何的困难都不是同等量级的。

很多困难我们熬过去之后,或许会调侃道“熬过去就好”,但经历过“死亡”为命题的人,从鬼门关走出来后,都会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自古以来,尽管是见过“最大”场面的帝王们,都是“怕死”的,他们一直沉迷于追寻“长生不老”之术,更何况我们只是个普通人?体检报告不合格吓得少吃了一顿肉,明天立马跑步锻炼身体。

那既然都怕死,为什么年轻人更怕死呢?

来看一下这几则新闻:

某 996 公司职员经常通宵工作,年仅 25 岁猝死身亡;

25 岁体检报告,各项指数不达标。医生说:25 岁的年纪,65 岁的身体。

新婚小伙确证癌症晚期:癌症已经越来越年轻化?

大家一定看过相关的新闻案例。

现在的年轻人作息时间、饮食规律并不健康,熬夜通宵吃外卖,已是生活常态。外加快频的生活节奏,较差的居住环境,以及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自我感觉自己并不是太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每回看到这样的新闻,都会有代入式的去想:这会不会是说这自己?自己会不会英年早逝?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更热衷于上网浏览信息,而媒体常会以类似“年仅 25 岁就 x 癌晚期,这几件事一定不要做!”等标题的吸引,重复且强化了一个概念——癌症离年轻人越来越近。

被媒体“放大”的推动下,观念的形成就来自于重复和强化,以及共情力感受到别人猝死等现象,进而想到自己。它使得我们更加恐惧“死亡”这一件事情。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死亡焦虑”的心理现象。

会想着自己有一天死了那怎么办,害怕死亡,畏惧死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共情能力太强,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某些关于死亡的线索给刺激到,比如受过一些重大的挫折,遭受情感上的痛苦,看到意外就发生在自己亲人的身上。

这会使得个体的额安全感遭受破坏,从而引发潜在的死亡焦虑。如果情况严重的话,对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建议及时找寻找心理治疗。

年轻人为什么会立遗嘱?

参考了大量关于年轻人立遗嘱的 UGC 调查资料,尽管每个人的答案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属于一种情感寄托的行为。

因为感觉到自己可能会离开这个世界,过早的立下遗嘱也是为了把情感寄托在身边最亲近的人身上。他们更愿意关注与家人、快乐、情感等事情上。

有的人会觉得父母把自己养大成人,如果一不小心是自己先离开父母,那以后父母的老了谁来赡养呢?所以提前把自己的财产做好分配,很多父母可能并不知道孩子的资产到底有多少,如果一不小心自己先离开,也算是让父母临终能有金钱上的支持和关怀。

也有部分年轻人并没有什么财产,但他们也会选择立下遗嘱。他们会将自己的物品作为情感的延续,如最喜欢的书本、相机照片、手工做的小件用品等,在遗嘱上交代好给予到某人。这也是用一种“相互陪伴”的方式,让大家都会有个念想。

另外,也有一些人不太敢做的事情、不太敢讲的话、不太敢遇到的人,想做最后有一些交代,也算是对自己情感的释怀。会将最后要表达的话作为遗书的形式,传递给最重要的人。

他们都是通过以上种种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来延续自己存在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让我想起了《寻梦环游记》里的一句话:“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年轻人的生死观?

2018 年年度扎心广告:“敷最贵的面膜,熬最长的夜”,这句话一下子戳中年轻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是啊,每天上班都要处理工作的事情,只有到了晚上才感觉我」是属于自己的。熬着夜,舍不得睡觉,经常性一看时间原来凌晨 2 点半了。

但我们也会害怕,熬夜带来的身体伤害,出于补偿心理机制,我们会去敷着最贵的面膜、在保温杯里泡上枸杞续命、以及买一大堆商业保险求安心。

也有一些年轻人会觉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酗酒、熬夜、纵欲,过度的消耗身体本钱,早把生死给看淡。

还有一些年轻人每天朝九晚六正常上下班,作息时间正常,偶尔锻炼下身体,过着平稳而舒适的生活节奏。他们更在意“身体健康就好,赚多赚少无所谓”的心态,这样心态的年轻人也不占少数。

看到很多人的观念和案例,其实每个人的态度都是不一样的。但通过大数据的显示,疾病的越来越年轻化,选择立遗嘱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大家都会更加会敬畏“死亡”这件事。

或许,在未来的日子里,20~30 岁立遗嘱的年轻人并不是什么罕见事件了,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会用自己安心的表达方式来为自己人生负责。

这也是当下年轻人传达的一种态度:

大家要好好的活在当下,也得更加坦然的面对离开和死亡。

因此,不是因为惧怕死亡才立遗嘱。生死观:不喜生,不畏死。

立遗嘱的问题,我前几天刚刚思考过,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其实立遗嘱并不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相反,我认为应该隔一段时间去更新一下自己的遗嘱。

在这个过程中,对人生的意义、价值会有重新的体会,甚至是一些曾经没有放下和看透的、心烦和牵挂的事都能自我消解。所以,我去立遗嘱肯定不是惧怕死亡的,甚至对生命的终结还有所期待(这里的期待仅限于好奇,绝无悲观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就谈谈我的生死观。

一是我认为死亡是天下最公平的事,无论王公贵族、平民百姓、亿万富豪还是穷人乞丐,无不要经历死亡,他对待每一个人、每一种生物都是一样的。

二是我并不觉的死亡后的世界一无所有(这里不是指有有神还是无神),而是认为生命会以另外一种状态而存在,生前规划“身后事”不必忌讳。

三是每次立足于死亡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之后,对生命的理解、世界的认知都有巨大的改变,每个人都在向死而生,每个人有都有不一样的人生旅程,这本身就是一件奇妙的事。

下面是最近一次思考立遗嘱的事情的感悟,也算是一封隐含的遗嘱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今天是最后一天》

作者:季牧

如果,我说如果。今天是最后一天,我会问自己,你幸福么?

如果,我说如果。今天是最后一天,我会问自己,你害怕么?

如果,我说如果。今天是最后一天,我会问自己,你留恋么?

如果,我说如果。今天是最后一天,我会回答,我幸福。

因为我有疼爱我的父母。

因为我有牵挂我的兄弟姐妹。

因为我有分享喜忧的朋友。

更因为我有相依无间的伴侣、还有那女儿小小的等候。

如果,我说如果。今天是最后一天,我会回答,我不怕。

因为记忆里的阳光会照亮黑暗。

因为人生路上的灯火会带来温暖。

因为手中的火把会驱散严寒。

更因为那些灿烂的欢声笑语、生生不息的信念。

如果,我说如果。今天是最后一天,我会回答,我不留恋。

因为春去秋来带不走世间轮回。

因为寒霜酷暑打不动沟壑万千。

因为子离妻散挡不住淡淡硝烟。

更因为这万花世界的苦难、迷醉逐利的狂欢。

如果,我说如果。今天是最后一天,我还会想着明天的夕阳、后天的晚宴。

——写于 2021 年 3 月 1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