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苏联的感情普遍是非常复杂的。

一方面,中苏两国在上世纪50年代曾有一段宝贵的蜜月期,苏联为中国提供了大量工业援助;但另一方面,在70年代中苏交恶之后,苏联一度在边境陈兵百万,给中国带来了极其沉重的国防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钢铁洪流”举行阅兵仪式

那么,当时的苏联真的有能力攻破中国的防线吗?

苏联给中国带来的沉重压力

以后人的眼光来看,导致中苏交恶的主要责任人,是50年代末上台的赫鲁晓夫

论战略眼光与国际博弈能力,赫鲁晓夫远远比不过斯大林,他不仅没能让苏联担当起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职责,反而还打着“老大哥”的名义随意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最终使忍无可忍的中国与其分道扬镳。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眼看中国拒绝唯苏联马首是瞻,恼羞成怒的赫鲁晓夫宣布撤除所有对华援助项目,并且纵容苏军在两国边境挑起事端,妄图蚕食中国的神圣领土。

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196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果断出手自卫,将入侵我国珍宝岛的苏军部队击退,顺带缴获了一辆先进的T-62型主战坦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卫珍宝岛的解放军战士

苏军在珍宝岛吃到苦头后,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苏联高层大受震撼,他们甚至开始考虑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计划,不过该计划在美国的激烈反对下未能付诸实践。

尽管如此,苏联依然不愿咽下这口气,于是从70年代起,苏联在长达7000多公里的中苏边境上大举增兵,部署的兵力超过60个师

要知道,当时的苏军已经进入了机械化阶段

苏联军队的“钢铁洪流”

这60个师的苏军部队合计拥有110万兵力,此外还拥有14000余辆各式坦克、24000余辆装甲车以及4000余架作战飞机,即使强如北约在看到这支庞大的“钢铁洪流”后也会心惊胆战。

更何况,按照苏军的作战思路,在进攻时使用战术核弹头开路不过是“寻常操作”。

中国当时的军事力量

然而,放在70年代的时间节点,中国的军事实力还远远无法与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相比。

苏联军队的“钢铁洪流”

在装甲力量方面,解放军全军满打满算也只能凑出11个坦克师,它们共计拥有2800余辆坦克、1400余辆装甲车以及550余门自行火炮。

这已经是解放军最精华的作战力量,但与苏联的百万大军相比显然不在一个数量级

更无奈的是,中苏两国的装备性能差距也大到令人咋舌的地步

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战士使用我军普遍装备的4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攻击苏军的T-62型坦克,结果打在苏军坦克的正面装甲上居然只能留下一个浅浅的弹痕,根本无法击穿苏军坦克的防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珍宝岛反击战里被解放军缴获的苏军坦克

事实上,当时解放军最先进的坦克就是国产的59式坦克,它是对苏联T-54A型坦克的仿制型号。

与更先进的T-62型坦克相比,59式坦克无论是主炮火力、防御装甲还是车载电子系统都不在一个水平。

在中苏装甲力量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只要是在平原地区作战,我军就很难阻挡百万苏军组成的“钢铁洪流”。

解放军59式坦克集结

正因如此,在中苏关系最紧张的局面下,中国在70年代启动了“大三线建设”,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厂与人才转移到云贵川以及陕甘宁等大后方省份,这其实意味着我们已经做好了北方省份全部沦陷的最坏打算。

即使是当时最乐观的解放军将领,也只是有信心将苏军抵挡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保家卫国的信心从不动摇

不过,即使是在国防形势最恶劣的情况下,解放军保家卫国的信心也从不动摇。

70年代的解放军部队

事实上,当时我军许多将领已经讨论过应对苏军南下入侵的作战方针,并且大家确认了一个事实:即使苏军可能会在战争前期侵占我们的大片领土,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军依然有足够的信心取得最后的胜利

为什么这么说?原来,苏军的装甲力量固然强大,但大量的坦克与装甲车辆,每日消耗的油料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这意味着苏军的后勤压力必然非常沉重

因此,只要在苏军南下入侵后,我军发挥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游击作战经验,重点破坏苏军的后勤体系,就可以极大削弱苏军的战斗力。

苏军坦克部队集结

除了打击苏军的后勤体系,中国的地势走向也决定了苏军的南下脚步会越来越艰难

当苏军打到黄河天险后,华中地区的大面积山地将会令苏军机械化部队头痛不已,我军依托地利便可组织有力防御。

更何况,位于陕甘宁的解放军部队也可以伺机而动,随时都能形成包夹苏军南下部队的态势。

最重要的是,苏联如果胆敢入侵中国,那么就要面对八亿中国军民的汪洋大海,这是一场苏联人注定输掉的“人民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山区作战的解放军官兵

既然以苏联80年代的巅峰国力入侵阿富汗这样的穷国,最终都被硬生生地拖垮,那么苏联有什么底气来入侵比阿富汗更加强大的中国呢?

#优质作者榜#

参考资料

【1】1969年,苏联百万大军陈兵边境,最终为何按兵不动不敢出兵? 中华网军事

【2】历史|解密1964年“大三线建设”,影响百年国运 环球历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