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家庭教育指导师果妈~

孩子内向,到底好不好?

这是很多家长一直以来都比较有争议的话题。

果妈也见过很多家长,在孩子不愿意外出、社交的情况下,逼迫着孩子出去。

上次去幼儿园开家长会,老师在班上表扬了一个叫萌萌的女生,老师说:

“萌萌这学期的进步就非常大,刚来幼儿园的时候,性格太内向了,也不怎么说话。

现在,在老师和同学的带领之下,萌萌的话,也多了起来!

萌萌的妈妈一直都知道自己的女儿有点内向,但她并不觉得内向就是不好的。只是有些话,不太适合与老师说。

因为,萌萌真的太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画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所谓的性格变得活泼,也是因为老师减少了幼儿园绘画的课程,课外活动变多了。

似乎,所有人都觉得,孩子就应该是阳光、活泼的样子,而不应该是内敛的。

这让果妈想到《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

根据罗琳自己在个人网站上的回忆,她创作哈利·波特的时候,首次灵感是出现在1990年,那时候的火车晚点了。

她从6岁时候就开始写作,但是在此之前,她还从未如此激动过,因为她脑海中有了灵感。

可惜又无奈的是,她手里没有能用的笔。

而罗琳是一个性格内向,有些腼腆的人,她不敢跟别人借。

但是,因为她的内向,却让她有了坐在那里思考的机会。她整整思考了4个小时,思考出了所有的细节。

在她的想象中,这是一个瘦弱的黑发小男孩,还戴着眼镜,但是他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巫师……

小说人物的形象,在她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故事框架也逐渐形成。

01 关于“内向”与“外向”

在20世纪初,有3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阿德勒,弗洛伊德。

荣格,创立了人格类型学说。

他发现,阿德勒比较重视人的内心世界,便将阿德勒的研究称为“内向”

而弗洛伊德比较重视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便把他的研究称为“外向”

带入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是那些不爱说话、喜欢一个人独处的孩子,是“内向”。而那些每天都很开心、好动的孩子,称为“外向”。

但是,荣格也认为:没有人是100%的外向型,也没有人是100%的内向型。

更多时候,一个人会同时具有内向、外向两个特征,但大多数人的思想,会倾向于其中的一方。

如果一个人不偏不倚,那么这个人便是具有的“中向性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后,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对荣格“内向外向”的观点,进行了补充。

他认为,内向和外向的主要区别是他们获得和补充精神能量的方式,不一样。

从本质上来说,内向的人,有着更高的大脑活动水平,他们可以通过“自我满足”,来获得精神能量。

外向的人,脑部神经元活动比较低,他们会通过暴露在外部刺激中,来克服这个不足。

举个例子。

两个孩子,一个是内向,一个是外向。

内向的孩子,他喜欢坐在那里自己思考,或者画画,或者在一旁观看,甚至在家里独自一人摆弄花草,这便是他充电的方式,需要一定的安静和不被打扰。

这一类孩子身边若是有很多人来打扰,他很可能是觉得疲惫。

外向的孩子,他喜欢成为人群中的焦点,喜欢和同学们讨论各种问题,他这便是在通过寻找这些社会刺激,来获得自己的精神能量。

这一类孩子身边若是没有人陪伴,他很可能会觉得孤单。

也就是说,孩子内向还是外向,不过是“精神充电”的方式不一样罢了,并没有太多的好坏之分。

如果非常说好坏,甚至有时候内向性格的人,会更好些。

就比如在会议上,大家在对一个项目进行头脑风暴,内向的人可能就能够很快地进入思考状态,而外向的人是被迫思考,这样的思考效率,或许还低一些。

02 孩子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从心理学上来说,孩子的心理发展,是由“内动力”和“外动力”组成。

内动力:孩子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也就是先天的性格气质;

外动力: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和教育作用,也就是后天影响。

所以,一个孩子的心理发展,性格的内外向,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先天来说,心理学家杰罗姆·卡根对幼儿气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我们与生俱来的很多性格特征,都会在成年后有所表现。

他让500个婴儿面对了很多种不一样的刺激,比如嘈杂的声音、难闻的气球等等。

其中,大约20%的婴儿,对于这种刺激会感到不适应,从而紧张、哭泣;

40%的婴儿,会保持放松状态;

其余的40%的婴儿,则介于这两者之间。

几年后,对孩子们进行了第二次测试,发现这样的结果:保持放松状态的婴儿,变得更加外向。

这便是孩子的先天气质。

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先天气质,是不容易被大幅度改变的,除非后天的家庭、社会文化环境,有非常大的变数。

03 辩证看待孩子的性格

所以,在了解了孩子的性格形成,以及性格分类之后,你还会强迫孩子改变自己的性格吗?

“爱宅家”和“出去浪”的孩子,未来谁更有出息?

这个问题,相信你已经知道答案了。

孩子与生俱来的性格,我们可以改变,但真的无需改变。

明明孩子需要通过“接触外部世界”充电,你非得孩子窝家里,少和别人说话;

明明孩子需要通过“自我撤退、独处”充电,你非得孩子跑到人前去沟通。

这些,都会让孩子“电量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往今来,有很多内向的人,也能称为优秀的演讲家、主持人、作家、企业家等等。

比如,比尔·盖茨。

凯恩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中的一篇博文中说过:比尔·盖茨很安静,有点书生气,但是他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苦恼。他性格内向,但是并不腼腆。

所以可见,安静、内向,又哪里是一个负面的代名词呢?

家长如果非得给孩子定义“内向是不好的性格”,这样反而会让孩子变得自卑。

而这,便是后天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因素。

我们与其逼迫着孩子去改变,不如顺着孩子的先天性格去在一条更良性的路上去发展,给予孩子更多的包容与耐心,让孩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给自己充电!

说不定,你也能养出一个作家,又或者一名企业家!

总之,无论孩子是喜欢“出去浪”还是喜欢“宅在家”,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