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成陶理事 徐绍东

崇州市中山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全国文明礼仪教育标兵,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成都市优秀德育工作者、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理事。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六部分“课程实施”中指出:教学研究对于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应注重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协同配合,整合校内外各类教学资源,创新教研机制,高水平的开展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如何改进和完善教研活动方式,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有效帮助教师将课程理念蕴含于教育教学实践行为进而作用于学生身上?现就学校教研活动效能提升提出几点实践的思考。

向新而行,改革永远在路上

(一)新的力量,行之有力的团队建设

学校教研要发挥最大效能,宏观调控不可缺少,必须有一支行之有力的管理团队。许多老牌学校、合并学校可能都存在管理团队老龄化问题。学校应充分考虑实情,补充新生力量,传承培新。让有能力、有活力的年轻人充实到管理队伍中,老一辈管理成员对他们的工作加以指导,起到传帮接带作用。年轻力量补充进来后,一是传承以前的优良管理经验,二是面对教育新形势新变化敢于积极思考探索,三是建立适合学校发展的新的管理制度,在管理中让制度约束人,而不是权力管人。

学校教研需要一群人的力量。学校的长远发展,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能完成的,教研活动效能的提升,也应该是集体共同努力。因此,一支能因问题而争论、因好事而分享,因困难而携手团结协作的教研团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发挥集体智慧,才能提高团队的教研效能。

(二) 新的模式,为教研营造温暖氛围

1.建立新的管理模式,打造精细化管理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教研则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合作出成果,分工出效率。在一个系统工程中,没有合作,管理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而好的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中山小学为例,学校教研工作实行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处(教科室)—学科教研员—年段学科组,一条线多分支型管理体系。课程发展中心主任(一线语文教师)主抓语文,课程学术中心主任(一线数学教师)主抓数学,工会主席(一线科学教师)主抓综合科。学校课程和教研活动分成三个分支,学科特色更加鲜明,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干。各个学科组在学期初制定教研计划,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分工协作,共同担起学校教研工作的任务。

2.师徒结对,优良传统和经验的庚续传承

学校凡进新人,都会安排相应学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骨干教师担任师傅,结成对子,帮扶新进同事快速进入角色,熟悉本职工作,形成长效性教研对子。

3.骨干教师和年轻生力军的引领示范

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教研活动在心中荡起波澜。在信息技术2.0工程中,学校正是采用年轻人和中老教师的一对一结对帮扶模式,很快带领中老教师熟悉新技术,完成信息技术的学习任务,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突破。

4.学校定期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

形式有全校性的、学科组的、年级的、课题组的,不管哪种形式行政领导深入一线,参与丰富多样的教研、团建等活动。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拉近距离,增进友谊,增强团队凝聚力,为教研活动的开展营造和谐温暖的氛围。

(三)新的教育理念,好思想引领行动方向

教研活动总是伴随着教学过程而发生的。教育理念的方向是什么,教研活动的方向就是什么。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2022年新课标出台,都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指明方向。教研活动也应是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进行,减负提质,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终身发展能力而研究。

搭建平台,给成长铺就阶梯

(一)源头活水,巧妙链接多级学习机会

上级业务部门有最前沿的资讯和各种优质资源,市级教研、名师工作室、教培中心学科课题、名师送教、专家讲座等,都是通往改革航程上的具体路径。学校教研可以借力上级业务部门,借此机会引进资源,为学校教研活动注入源头活水。

(二)借东风,与优质学校联合教研

利用各方力量,与优质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教研。同一学区内兄弟学校的优质资源可以互相分享,在研究课、专题教研等分享交流中发生思维碰撞。

(三)老树新枝,校本教研盘出内容

每个学校都应该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中山小学的“中山论坛”至开展以来,每学期开展3-4次,主要承担公开课、专家讲座、技能培训、学习分享等功能,现已经开展了90多次,见证了许许多多的名优、骨干教师的成长。学校应充分利用校本教研平台,积极贯彻“请进来”方略,让先进的教学理念、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校园落地生根。

(四)活动搭台,教学研究不拘一格

学校的各项赛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都可以磨练教师的能力。例如,在参加上级比赛准备中,可以临时组建骨干教师教研团队,或者年级教研组团队,专门就此项比赛开展教研。在学校开展的“整本书阅读活动”“数学阅读活动”“特色作业展评”“阅读分享活动”“青年教师读书活动”“读书节活动”等常规活动中,应不拘一格,敢于放手,让年轻人大胆展示,从活动策划、组织、开展,给予年轻人机会,锻炼能力。

行于实践,让研究真实发生

基于问题,课题与教研如影随形。研究应基于问题而开展,学校的课题研究就是专门就某一常见问题而开展的,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教研活动内容更广泛。教研工作与学校课题研究同步进行不分家,以免为教师增加额外负担。

基于教学,教研与教学密不可分。离开教学,教研就是空中楼阁。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应常常就某个问题而展开讨论,这种不拘时间形式的教研无处不在,也最真实有效。

基于学情,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再先进的理念,都应基于学生实情而开展。教师能力可以在学习培训中提升,但教研活动必须基于学生现状而真实发生。我们常常从各个渠道听到名优教师的优质课,专家们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用于自己的课堂,就无法达到同等的效果,那些精彩的课堂生成,在自己的课堂上很难实现,就是因为学生学情不同。所以,任何一节好课,任何先进的理念,任何好的方法,都必须经过教师结合学情,优化、选择、改进、变通、沉淀,最后形成适合自己学生发展的方法,才是有效的。

且行且思,沉淀中迎来绽放

学习的渠道和方法有很多,研究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是如何把理论用于实践,如何将方法灵活使用,除了不断的实践,更需要不断地反思。

(一)写好听课感悟

以听课为例,如果听课之前知道课堂题目,教师应该先进行预设:如果我上这节课,我要怎么上?听课过程中:执教教师是怎么上的?课堂效果怎么样?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有哪些好的地方值得我学习?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这节课是否在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否从学生长远发展出发?学生学情是否与自己的学生类似?这堂课上得好的地方是否能为我所用?如果有现场交流互动环节,教师应就以上问题中的某一点快速发表自己见解,提出自己疑问等。

(二)记录教学反思

每一堂课后,都应该回过头思考,教学设计是否恰到好处?环节是否清晰?学生参与度、知识接受度如何?是否有预设外的课堂生成?处理得怎么样?尤其是执教公开课后,参研教师会提出许多好的建议,教师应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将课堂教学情况真实记录,认真反思不足,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三)开展二次培训

外出培训机会难得,不是每一次活动每一个教师都能参与。参与教师要巩固学习内容,同时也要让校内更多没有参与的教师受益。学校应开展好二次培训分享,通过教师集会、校本培训等,让参研教师将学习内容分享传达。二次培训是本校教师经过思考后的方法提炼,有更接近本校实情的思考。如果第一次培训能学到80%内容,二次培训学到50%-60%也是不错的,在教学实践中哪怕是用到30%,也是将首次培训进行了有效发挥。

(四)定期部门总结

各个教研团体及部门,应定期进行总结与反思。就教研活动开展情况、教师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升情况、人员组织与搭配等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为今后教研工作提供可行性依据。

新时代,朝气蓬勃的成陶

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奋勇前进

来源 | 《时代教育》栏目:教师发展

新媒体编辑 | 张競之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287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