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秦始皇长子扶苏,他的自杀是否改变了秦国的命运?这个历史上备受争议的转折点,仿佛是一场扑朔迷离的谜局,如果扶苏没有选择自绝于宫中,秦国的前途是否真的能够得到挽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扶苏犯言直谏,触犯朝廷忌讳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巡游天下途中,有感自己时日无多,特意写下一道上谕,召长子扶苏回京接替大统。然而此举却招致了权臣赵高的强烈不满。

扶苏,本是秦始皇最宠爱的儿子,又为长子,按理是最具皇位继承资格的王子。但是他生性直率,性格刚烈,这或许亦是秦始皇欣赏他的原因。然而直言敢谏的性格,也给他招来了一场祸患。

那一年,秦始皇迷信方士,大兴土木于宫殿,仓卒间下令坑杀数百名滋扰政局的儒生。扶苏听闻大怒,上奏秦始皇称此举过于残忍,不利于稳定局势,必须停手。急切之间,语调中难免带些命令口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举动自然激怒了向来好大喜功的秦始皇。他大惊儿子竟敢在朝堂上指手画脚,遂发配扶苏前往边疆为蒙恬修筑长城。

此番贬谪,无疑让扶苏这个皇位第一继承人失去了政治实权。赵高得以把持中央,逐步笼络吕不韦等重臣偏向胡亥一边。这为日后胡亥的篡位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始皇病逝,扶苏遭逼自杀

前210年冬,秦始皇在巡游途中不治身亡。临终前,他回忆起年轻时候最信任倚重的儿子扶苏,不禁想起数年前扶苏那番直言敢谏。

这样一个儿子,虽然言语太过直率,然而正是自己当年最看重的品质。如今此子远在边疆,自己这把老骨头却要驾鹤西游了。遂托赵高写一道诏书,传令扶苏暂停边防事务,立即赶回咸阳治丧继位。

奈何这道圣旨落在奸臣赵高手中,终究没有送达扶苏。赵高心知自己此举必激怒扶苏,遂联合李斯等大臣,劝胡亥夺位称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不久,扶苏在蒙恬的授意下,匆匆回京奔丧。然而等在咸阳的,只有一道赵高伪造的诏书,上书“太子已继大统,遣某前来监督汝自尽”。

扶苏性格刚烈,视死如归。他未曾考虑真假,只在心中想到,父亲亲手写下的遗诏,自己理应服从。于是整装待发,只留下一句“父命之所至,安有再三之理”便自刎而亡。

蒙恬等老臣勃然大怒,欲诛杀赵高等人为扶苏报仇。然一切为时已晚,秦朝自此步入覆灭倒计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扶苏若生还,是否可扭转乾坤

扶苏的自杀无疑成为秦朝覆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假若他不死,蒙恬等边疆大军是否就能东山再起,击败赵高和胡亥的篡位夺权,使秦王朝重新走上正轨呢?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假设极其美好,也极具戏剧性。然而,它终究难逃历史定论的桎梏。扶苏生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这一点从他劝谏秦始皇停止坑儒便可见一斑。倘若他夺回政权,势必大力推行仁政,给予六国遗老以补偿,将会削弱秦朝统治基础。

与秦始皇不同,扶苏性格直率,缺乏政治手腕。他必将废除秦朝过于严苛的法度,这无异于解除对地方豪强的束缚。大块封地的分封,势必让天下重归战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者说,即便扶苏夺权成功,赵高等奸佞难保不会紧咬不放,在他麾下当奸细,甚至再度发动政变。到时候威信不足的扶苏,只怕难逃覆灭的命运。

可见,扶苏之死并非秦朝覆亡的唯一原因。即便他成功即位,亦难逃大厦将倾的宿命。后世痴人说秦朝持续几十年盛世便不无可能,纯属杞人忧天之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扶苏之死:一个悲情王子的抉择

当扶苏接到那道要他自尽的诏书时,他的内心是否也曾动摇和痛苦过呢?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这位悲情王子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接受了死亡的安排?

据《史记·扶苏列传》记载,扶苏性情刚烈,一生下来便具有枭雄之姿。他继承了秦始皇善战的基因,又受过严厉的王族教育,见血成性,视死如归。

这样的人一旦下定决心,就再难改变。因此,当扶苏选择服从诏书自杀之时,心中恐怕并没有太多犹豫不决。他性格坚毅,视死如生,不畏强权,也正因此一生过得潇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他终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当亲手打开自己的喉咙,鲜血喷涌而出之时,他是否也会后悔今生的抉择呢?他是否也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看到了另一条生命可能的轨迹?

扶苏是个聪明人,他深知自己的才能与气节远高于胡亥。假如自己能活下来,指日可待便是大统沉浮。到那时,他定会仿效他最爱慕的孔孟,以德报怨,仁政治国。秦朝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自己的名字也会与秦始皇并列,成为千古一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一切终究成为泡影。当扶苏在自己溅出的血泊中倒下的那一刻,他是否会后悔今生的选择?他是否会在心中轻声叹息:“我本可以扭转乾坤,使秦朝万世太平的亦或许,他根本就没有什么遗憾。扶苏是真性情的人,比起虚伪苟活,他更看重气节。在他看来,服从父亲的遗命,抑或是坚持自我,都不是罪过。

一生刚直不阿的品质,注定他无法在乱世中讲究权谋。但正因如此,扶苏的一生才过得潇洒自在,才会成就他千古一帝的威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哪怕是死,他也绝无怨恨。 总而言之,扶苏之死成为了秦朝覆灭的导火索,却非必然性原因。倘若历史可以重来,或许结局仍将大同小异。秦始皇一生铁血政策使国家统一,随后而来的必是分裂与混乱。这是历史潮流使然,非人力所能阻挡。

扶苏这类刚烈性情的人,注定难以驾驭乱世,却也最无怨无悔。数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追思这位悲情王子之时,仍不禁为他的气节折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朝覆灭的历史规律分析

秦朝在国家统一后的短短15年间便迅速覆灭,其过程颇为剧烈,常使后人感叹不已。倘若我们抛开偶然的政变因素不谈,单就历史趋势上分析,秦朝的覆灭是否也具有某种必然性呢?

第一,秦朝始皇铁血统治难以长期延续。作为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秦始皇一生戎马倥偬,用高压政策打下疆域。他减轻刑罚,简化文字,推行方国人等政策,加强中央集权。

然而此类高压手段终究难以持久。秦朝统治的根基尚浅,前期还需武力牵制,一旦铁腕始皇驾崩,地方遗老勢必反扑。即便是扶苏这样仁厚的君主继位,也终究难以完全根除分裂势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统一后的秦朝地广人稀,难以有效管理。秦朝前期疆域狭小,比较容易控制。但是一统六国之后,辖土万里,却未及时调整管理模式。沿袭战国时权力下放的体制已不适用,最后必然导致地方割据。

第三,快速变法和文攻武功难以兼顾。秦始皇变法速度太快,文治与武功无法平衡。推行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后,文官尚未充分培养,武功又蓄势反扑的情况下,国家机器持续运转的难度极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嬴政晚年积劳成疾,难有善终。始皇晚年过度劳累,又沉迷搜求长生不死之术,身心俱疲。在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病重离世,使得赵高可以乘虚而入,把持朝政,导致皇位继承人变更,国家由盛转衰。

可见,即便我们从根本上防止赵高的权谋策动,单就大历史趋势而言,秦朝的覆灭也具有很强的必然性。统一战国的过程中埋下太多历史遗留问题,加之疆土辽阔难统治的实际困难,秦朝在数十年后分崩离析可以说是情理之中,很难通过某一关键事件的转折而扭转乾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假若我们站在上天俯瞰历史,不难想见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以高压政策推行变法,加速社会转型,却也因此积累了巨大的社会矛盾。

它的覆灭只是历史车轮转动的必然产物,即便是扶苏这样仁慈明君继位,也只能起到缓解矛盾的作用,很难改变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当今社会“强秦一统”的说法,常常受到一定争议。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正是因为有了秦朝那短暂而辉煌的一统盛世,中华民族才形成了沿袭至今的文化认同,奠定了巨大疆域内政治统一的基础,也启迪了后世君主推行变法的道路。

尽管15年国运转折剧烈令人不解,但这也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正如后世历史学家评价的那样:“秦之所以秦,天道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