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服务是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减轻精神障碍患者自身以及家庭的压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和融入社会,绵竹市试点在社区成立康复服务站点,将精神康复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患者可以重新学习认识自己、照顾自己,可以摸索着如何与人交往、正常工作,走上一条用爱铺设的健康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月22日下午,在位于紫岩街道玉马社区的精神康复服务点里,几名精神障碍患者正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专注做着手头的工作。一颗颗小珠子被绳子串联编织起来,一幅幅装饰画组装起来,漂亮的图案在手帕上印染出来……不一会儿,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便呈现出来。

记者在服务点看到,场地被划分为休闲娱乐区、农疗区域、花卉区域、体育健身区等。在这里,精神障碍患者被赋予“学员”的身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系统地对学员开展康复训练,帮助他们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他们出院后往往没有专业人员监护,有些人在家如果长期不服药,可能会造成病情快速退化,更容易发病。在服务点接受专业康复、心理疏导、服药指导,以及社会化服务方面的专项训练,能够帮助他们实现生活自理,提升融入社会的能力。”市第三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张婷介绍,绵竹社区精神康复服务点是德阳市首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点,于2023年11月正式开始运行,内设手工区、音乐绘画区、疾病宣教区、阅读区、生活自理训练区等多个专业功能训练区,并在每周开展一次活动。

张婷表示,通过近5个月的运行和开展各种社区康复活动,帮助患者建立了更加积极的人际关系。在活动中,患者与其他参与者互动交流,增进了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获得了友谊和情感支持。其次,社区康复活动促进了患者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通过不同形式的康复活动,为患者提供各种技能培训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信,拓展职业发展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社区康复活动促进了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康复自愈,他们学会了保持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建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心态,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记者 王虹 廖辉 文/图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