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是三国时期政治动荡的又一重要节点。然而,如果曹爽果断起兵反击,他能否扭转局势,将天下重新收归曹氏一统之手?这个问题犹如历史的交叉路口,引人深思。曹爽作为曹魏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否有着足够的胜算来对抗司马懿的谋略和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深沉多谋的司马懿

司马懿,司马黄门之子,生而聪慧,又运于乱世。这造就了他稳重沉着却睚眦必报的性情,和自强不息的抱负心性。

少年时期的司马懿,便已渴望在乱世中出人头地。他博览群书,宛若“把百家之言融会贯通”,又极其擅长交际应对。许多官员文臣都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大加赞赏。

曹操也听闻司马懿的大名,便想招揽他为幕僚。司马懿深知自己还未积累足够实力自立门户,便故意推辞生病,暂时规避曹操的探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年后,曹操手握大权,司马懿也只能正式投靠,出任文职要务。他严格遵守法度,工作勤奋,很快得到重用,权责渐长。

但司马懿的内心从未忘记自己的抱负。他深谙大丈夫积蓄实力的道理,表面恭顺,内心却深沉如海。曹操甚至曾警告儿子:“吾死后,毋使司马懿权余子孙。”他看出,这是一位很难永远甘当人臣的奇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轻佻懦弱的曹爽

曹爽与司马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轻佻和懦弱。曹爽生于名门望族,自幼备受宠爱。他与诸兄才华出众,很得祖父曹操的赏识。曹爽尤其聪慧,曹操便想托孤于他,培养为继承人。

然而,太子曹丕并不喜欢这个潜在的竞争对手。曹爽被迫远离政治中心,在外任官许多年。直至明帝驾崩,他才得以入主朝堂,掌权辅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朝得志,曹爽便开始放纵自己。他生性喜怒无常,又贪图安逸,整日与宾客饮宴享乐。为满足己欲,大肆搜刮民间财富,引发了许多怨言。

他也试图在政治上立威加码,左右朝政大事。然而,他天生略显优柔寡断,又没有太过明晰的人生目标。许多举措都流于表面,难以推行到底。没过多久,朝野上下都对这位当权者颇感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高平陵之变:蓄势待发的政变

公元239年,曹爽掌权已久,朝政日渐颓废。正月辰日一大早,他率领众多禁卫军前往先人陵寝,要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此时的司马懿,迎来了峥嵘岁月中等待已久的机会。

1. 孤城空虚 兵临城下

当曹爽与手下心腹盛装出发之时,心中只有仪式的盛大和自己的权力。他万没想到,这一去竟是茫茫苍夜。

司马懿早有准备,朝堂上下皆是他的眼线。曹爽一离开都城,他便迅速发出信号,令自己儿子帅军杀到洛阳城外,声势浩大。与此同时,他连夜连线太后与权贵,声称曹爽谋反篡位,必须立即讨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次日黎明时分,洛阳城内外已是大变样。城外军马厮杀之声喧天,城内文武百官也传递着政变的讯息。许多大臣闻讯赶来司马府商讨对策,都被软禁在内。

短短一夜之间,洛阳城变成了无主之地。禁军和城防部队皆听命于司马懿,其他武装也陆续向他靠拢。曹爽这个当权者,在自己一无所知时突然变成了孤立无援的叛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投降与顽抗的抉择

当曹爽从震惊中回过神时,政变的势头已无法阻挡。他也不是毫无作为,立即调集自己麾下禁军与亲信部队返回洛阳与司马懿决一死战。

此时的曹爽心中叵测不定。他自恃有皇帝令牌在手,手下兵力也远超常人。若真与司马懿翻脸,结局似乎尚难预测。但是朝局已然大乱,自己今日之败也几成定局

“若公与司马氏决一死战,结局或许可使然不同。”大司农恒范劝道。他主张,只要曹爽稍作抵抗,不甘心一蹶不振,便有力量再战翻盘的希望。曹爽却犹犹豫豫,左右为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性格中的懦弱这时完全显露出来。他不敢孤注一掷向司马懿开战,心生畏惧;他也不愿甘心认输,弃权于人。于是,他选择了令自己后悔一生的半途而废。

在返回洛阳途中,他突然下令投降。“末将无能,已无力回天。”他将令牌交给使者,让人参见司马懿。从此,他再无翻盘反败为胜之机会,只能任人宰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铩羽而归的曹爽

曹爽之所以在关键时刻选择投降,是他性格中刻骨铭心的优柔寡断作祟。这与司马懿的决绝与坚韧,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不难想象,若是司马懿遇到类似的困局,他定会毅然选择孤注一掷,以一敌万全。纵然失败,也是抗争到最后一刻。

而曹爽面对来势汹涌的敌人,立即举棋不定。他既想保全权力,又畏惧失败,最终沉溺于自己的不确定性中。这导致他丧失了最后反扑的良机,只能以最快速度败下阵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爽内心的这些缺陷,也预示着他注定难以在乱世中长期立足。即便挽回一城,战胜司马懿,他终会被其他敌手拉下马,命运多舛。

相比之下,司马懿深谙大义,更有坚定的意志品质。他清醒看到自己的优劣势,并据此制定最优策略。在面对强大敌手时也从不退却,有恃无恐。正是这般气度,成就了他在乱世中屹立不倒的伟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命运的抉择: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

魏国的覆灭,曹氏政权的土崩瓦解,历史的巨轮是否就此踏上了无法逆转的必然命运?亦或一念之差,便会衍生出全然不同的局面?

理性分析政变的前因后果,我们很难不得出结论:即使曹爽昂然开战,他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以司马懿的才能与决心,曹魏的覆灭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历史的种种偶然变数,也常使天衣无缝的逻辑产生偏折。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曹爽选择孤注一掷共战斗,结局或许会有些微妙的不同。

或许他仍难逃失败,却可能鏖战更久,为子孙保全更多实力。亦或英勇抗争仍然失败,却是失败者献血馈恩,无愧于心。又或者,那一战能翻开历史崭新的一页...... 人生最美不过身边一沧海,命运由我不由天。曹爽的选择似乎预示了他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司马懿构筑的局面,终成就了他开辟新天地的伟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历史的公正:方胜圆败

司马懿与曹爽,各领风骚近三十年。一个成功开创三代基业,一个败走末路几乎遗臭万年。评说历史权贵的得与失,我们也应有公正慈悲之心。

或许正如琅琊台志所说:“方胜圆败者,运数也;计谋策略,成败 幸忽。”曹爽生不逢时,只一念之差,便成就另类传奇;司马懿运逢其会,侥幸登上权力顶峰。这中间天时地利的安排,远非他们所能掌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可我们在审视历史人物得失时,也不应分界限太明。或许曹爽亦有超越常人之处,不该遭人唾弃;司马懿除小人之心太甚,也还有真知灼见。明史称其“有古人之风”,或许也不无道理。

别终究是风流倜傥。历史并非由胜者书写,失败者也值得我们平等对待,宽容以待。这就是我们评价高平陵之变,剖析曹爽与司马懿的公正之心。把失败或成功看成自然定数,而非加之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