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2024年年会正在举行。3月26日首日博鳌论坛发布旗舰报告《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当天上午,参与报告撰写的对外经贸大学前副校长林桂军围绕中间品贸易、“亚洲替代供应链”等问题接受媒体群访。

林桂军表示,经济全球化的布局通过中间品、最终品和最终市场连接在一块。依托最终产品、终端市场的优势发展中间品,是拓展我国竞争力的一条重要路径。

对于外媒的“亚洲替代供应链”设想,他认为这一设想并不现实。“亚洲最大的市场是中国,全球供应链一定会围绕着最大市场布局,如果离开最大的市场,这个供应链就不复存在了,将会对各国企业带来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外经贸大学前副校长林桂军在论坛发言。

我国“新三样”发展亮眼,中间品关税系重点

如何理解中间品的重要意义?林桂军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布局也就是通过中间品然后和最终市场连接在一块,中间品是我们理解全球价值链、推动产业继续向前发展中特别关键的一点。”

据他分析,产业链可以划分为不同阶段,一般单个国家的优势不一定是在最终产品上反映出来。以电车为例,单个国家可能有产品优势却未必在每个生产阶段占优,因此日本、韩国的产业政策往往倡导企业抓住关键中间品,形成自身的卡脖子技术。

“经济全球化的布局通过中间品、最终品和最终市场连接在一块。如果要在全产业链占据优势,我们也做不到,因为代价太大了,但我们也不能放弃中间品。”林桂军指出,相对而言,我国中间品就比较落后,而一些中小经济体比较强势。但我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体量,因此在下游市场具备天然竞争优势,因此依托最终产品、终端市场的优势发展中间品,是拓展国家竞争力的一条重要路径。

他提到,在当今的中间品国家贸易中,我国电车、电池、电信等行业发展非常不错,一些装备制造业也在集聚崛起。随着中间品生产不断提升,未来也将考虑加强跟全世界的协调,逐渐形成以中国为网络的全球化结构,进而大幅度增强中国把握全球、影响全球经济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显示,2022年对被称为中国外贸“新三样”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三大类产品的中间品的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增速达10%左右。报告指出,这三个产业也是中国在国际上拥有较多专利权的领域,技术处于领先水平;这也与中国“新质生产力”着重推动的产业相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林桂军特别谈及中间品的关税设定问题。“中国要成为一个全世界低谷,中间品关税要一定要低,同时还要保护自身生产的中间品,应对外部竞争,其中也要取得一定的平衡。”

“亚洲替代供应链”不现实,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产品占重要地位

近年来“脱钩”论调尘嚣甚上,有外媒提出在亚洲重新建立一个排除中国的“亚洲替代供应链”,这一设想是否能够成立?

在林桂军看来,这一设想并不现实。“亚洲最大的市场是中国,全球供应链一定会围绕着最大市场布局,如果离开最大的市场,这个供应链就不复存在了,将会对各国企业带来打击。”

《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显示,在全球贸易保护加剧的背景下,2022 年22种全球价值链产品对亚洲的依存度从 2021年的 0.47 下降到 0.43。“(下跌)这是个不好的迹象,但其中有20种产品仍然是中国主导,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产品中了占据亚洲乃至全球最大体量,想要消除中国主导的身影,实际难度很大。”

林桂军提到,我国的确面临产业链转移,但整体不多,大部分产业都相对比较稳定。例如国内政策的调整造成纺织品产业向东南亚转移;又如美国等西方国家实施近岸外包政策形成制造业回流;以及近一年最为突出的转移是办公用机器从中国乃至亚洲向墨西哥转移等等。

发布报告时,林桂军亦谈及,尽管2022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产品出现下跌趋势,但这一下跌趋势是暂时的。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产品中占据亚洲乃至全球最大体量,同时中国“新三样”产品也推动了亚洲产业链相互依存度的增加。

采访最末,林桂军还特别提到产业链转移同样伴随着市场问题。“半导体行业出现了一些转移,但是美国的决策者也在担心生产这么多半导体芯片往哪卖。目前中国半导体消费大概占到全球一半,美国要转移到其他国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是一套强拧的逻辑。”

采写:南都记者黄莉玲 吕虹 发自海南博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