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慧,苏国民,谭超.京津冀科学教育馆联盟的现状及协同发展对策研究[J].今日科苑,2024(2):26-34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科普场馆联盟的建设有助于发挥科普场馆集群效应,是科普资源全民共享的有效途径,已成为推进地区科普事业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京津冀科学教育馆联盟成立于2019年9月17日。作为京津冀地区科学教育场馆的合作创新组织,京津冀科学教育馆联盟通过联合举办科普交流活动、评选资助优秀科普作品、参与组织区域科普交流活动等,在进一步推动科普场馆资源多渠道、多方位互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有效地推动了京津冀地区科普资源汇聚共享。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对京津冀科学教育馆联盟展开研究,在对京津冀科学教育馆联盟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发现联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联盟内部合作模式不明确,科学教育馆联盟的工作仍然停留在务虚阶段,缺乏真正的深层次交流与合作。二是联盟各成员单位参与热度不均,三地科普场馆参与联盟活动的活跃度不高。联盟在区域科普事业发展中的影响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地区要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新的发展格局对京津冀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形势,京津冀科学教育馆联盟除完善自身建设,增加凝聚力外,还需要多方发力,全面推进京津冀地区科普能力建设。

一是建立并完善联盟工作机制,搭建联盟交流合作平台。健全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交流合作机制,搭建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普资源交流合作平台,定期发布科普需求和共享各成员单位科普资源信息,逐步实现科普资源共享最大化。

二是提升联盟的影响力,吸引联盟成员积极参与共同打造科普品牌。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吸引全社会参与科普事业挖掘京津冀地区的科普资源,打造高质量的科普品牌活动和产品。

三是利用新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与传播,促进三地科普资源创新发展。积极推动成员单位充分运用互联网数字技术进行科学传播,策划推出一批有影响、模块化的主题展览,开展特色资源巡展活动。鼓励三地场馆主动开展线上合作,通过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数字化科普文化服务,实现科普资源普惠共享,提升科普公共服务的效能。

四是构建青少年研学体系,丰富和完善青少年科学教育资源。进行研学课程的跨地域合作开发,构建京津冀地区青少年研学体系,打造科普研学示范基地,积极开展京津冀青少年跨地域、跨城市、跨机构的线上线下研学活动。

五是全面推进科学教育馆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京津冀科普人才一体化发展。鼓励京津冀三地科普场馆多渠道建设完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科普人才统一评价机制,畅通职业成长渠道,创新科普人才激励机制。打通三地科普志愿服务壁垒,进一步加强科普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建设。

六是加强科普交流合作,探索开拓国际科普交流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等区域性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以三地现有的国际交流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多边合作项目。

本篇为全文摘编版,论文全文请于中国知网下载。

《今日科苑》投稿地址:modsci.cnais.org.cn

邮发代号:18-267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3号

电话:010-6857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