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某大学流出的一段视频迅速火爆全网。

视频显示,在校园内的小道上,

一位身着校服的男生,正对着面前的女生双膝跪地。

他一边抬头注视着女生,一边不停地向对方解释着什么。

大概事出突然,女生只穿着短袖短裤,脚上还趿拉着拖鞋,貌似刚从宿舍赶来。

看到男生如此动作,女生并没有上前阻止,反而任由男生跪着。

这怪异的一幕,迅速吸引大量学生围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众人疑惑不解之时,这位女生突然情绪崩溃。

她奋力扬起手臂,朝男生脸上狠狠甩了6个响亮的耳光。

边打边歇斯底里地大喊:

“我是怎么对你的,你是怎么对我的,你有没有一点良心?”

那巴掌声,听得周围人都心惊胆战。

可男生,全程就跟个木头人一样,直挺挺地跪在那儿,任凭女生“处置”。

不知道是没脸反抗,还是畏惧于女生的强势……

总之,他们二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也难怪周围的学生,没有一个人愿意上前拉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视频的曝光,当事二人的身份引发了诸多猜测。

有网友从男生身上穿的校服推断,他貌似是一名高中生。

一个高中生出现在大学校园,还做出下跪挨打的奇怪举动,

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就是“情感纠纷”。

果不其然,很快就有“知情人”爆料:

男生是高二的学生,女生大三。

女生做家教认识了男生,两人开始谈恋爱。

但男生出轨了,拿着女生给他的钱和其他的女生约会。

一时间,这样的说法传的沸沸扬扬。

可没过多久,就有疑似视频女生辟谣,

她说男生确实做了很多对不起她的事,但并不是网上所传的出轨。

同时她还希望事情到此为止,不要再继续传播视频。

因为她担心这件事会影响有“抑郁症”的男生。

虽说有理有据,但真假同样没有得到验证。

所以舆论不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再加上始终没有可靠的消息来源,

各界对于视频内容的“解读”也就变得越发离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学校已经跟进处理此事,相信很快就能查明真相。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有何恩怨,都应该以合理方式解决。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个唯诺到极限,一个狂躁到变态。

然后任由网络发酵,将私事上升为舆论事件。

这样的结果,不仅对彼此没有任何好处,还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诡异现象——

真相未明之际,网友们就迫不及待地表达立场。

有人为男生抱不平:

也有人心疼女生:

这些留言几乎挤满了评论区。

对比那些呼唤“真相”的声音,简直天差地别。

大家宁愿沉迷于各种“嬉闹”中,也不在意真相到底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见,在某些人看来,立场面前真相不重要。

重要的是,内心的“表达”欲望得以发泄。

在他们口中,

男生演变成薄情寡义的负心汉,而女生则是强势霸道的野蛮女友。

可能只有这样的精彩“剧情”,才不枉费他们的唇舌。

实际上,这一切只是无端猜测。

不仅对当事人不尊重,更是对真相的巨大伤害。

如果仅凭想象就能挥斥方遒,那么真相变得可有可无。

仔细想想,何尝不是一种本末倒置呢?

有意思的是,这并非个例。

2018年9月25日晚,

有网友上传视频称,广东省中山市发生一起公交车猥亵事件。

视频中一女子由公交车后部冲向后车门试图逃离,却遭一男子强行抱回公交车后排。

期间女子大声哭叫,但周围乘客与司机始终未进行劝阻。

随后视频被大量转发,不少人都对视频中被猥亵女子的安危感到担忧。

紧接着就有一大批疯狂带节奏的网友和营销账号,开始网暴当事男子,质问乘客和司机为何如此冷漠……

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但真相并非视频中所描述的那样。

很快警方发布通报称:

二人是在处理情感问题,虽然没有结婚,但也有了婚姻事实,并育有一女。

最终,当事男子被处以行政拘留5日。

从广西公交车事件你能解读出的是什么?

谣言、反转、网络暴力、家庭暴力……很多很多,魔幻现实。

但更重要的是,舆论的狂欢和真相的迷失——

重要的不是事实,是立场。

而“立场”,最容易调动公众情绪。

大众看到的是自己认定的事实,发表的是预设的立场。

实际上这样得出的结论,显得非常单薄。

但这并不妨碍网友们义愤填膺。

因为他们能从当事人身上,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或者被戳中某个痛点。

再加上流量至上的自媒体们,和缺乏耐心的网络生态,

同样助推了各种愤怒、惊恐、焦虑等情绪表达。

不,应该说是“宣泄”。

因为真相不明,所以说什么都可以。

毕竟无论表达多么离谱的立场,事后都可以找补:

“我又不知道来龙去脉,这么说怪我吗”?

是啊,不知者无罪。

但当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立场”转移,还会有多少人在乎真相呢?

更何况,就算查明了真相,如果内容远没有大家的脑补来的“精彩绝伦”。

很可能诞生一波新的“阴谋论”:

如果真相这么简单,他们(当事人)为什么会那么做?

所以在大众立场鲜明的当口,无论真相怎样,都免不了被质疑。

毕竟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判断有问题。

否则之前的愤愤不平岂不沦为一场笑话?

《乌合之众》的作者勒庞曾说过:

“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

这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认同意识”在作祟。

即人们会选择盲目认同内心本身存在的想法。

这比缺乏知识更可怕。

缺乏知识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认知,而过度的认同意识会带来偏激的判断。

真相还是那个真相。

只是在一些人看来,真相是为了情感而服务的。

这会使他们变得狭隘和古板,从而失去寻求真相的渴望。

一旦真相变得可有可无,谬误就会占据主导。

到那时,舆论环境只会一片乌烟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