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中考、高考或新年开工时,有几句“应景”的诗词常常会被众人引用。

如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白居易的“一朝逸翮乘风势,金榜高张登上第”,刘禹锡的“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

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辛弃疾这首祝福满满的《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廓之”是谁呢?

他是辛弃疾的门人范开,字廓之,生平事迹不详。

范廓之负责编次了《稼轩词甲集》,他的名字也多次出现在辛弃疾的词中。

比如稼轩约了学生一起去山里,结果他却没来,稼轩自己醉眼朦胧地走了半天,写下一首《乌夜啼·山行约范廓之不至》。词中有“溪欲转。山已断,两三松。一段可怜风月欠诗翁”之句,“诗翁”指的便是范廓之。

辛弃疾也留下了很多与他唱和的诗词,其中赋白牡丹九首中有一句“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也是耐人寻味的绝妙之笔。

这首词句句用典、寓意绝佳,且不失稼轩一贯豪迈的风格,气魄雄浑、意境空旷,寄托了对学生热情的鼓励与美好的祝愿,一起来读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你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

我看着你的背影,眼前仿佛看到了你和其他学子们参加考试的景象,你们在考场中奋笔疾书,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

“白苎”是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梅尧臣在礼部主持贡院考校时,曾与欧阳修和了一首春雪诗,名为《二月五日雪》。诗中有“有梦皆蝴蝶,逢袍只苎麻”之句,后人考证这是因为宋代举子均著苎麻袍。

“嫩凉”,即微凉、初凉,出自唐彦谦 《咏葡萄》诗“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暗指此时是初秋时节。

春蚕食叶”,典出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中“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前者指行军时让士兵口中含着形如筷子的“枚”,以保证军队安静、没有喧哗声;后者则是用春草啃食桑叶声,形容笔墨落在宣纸上的声音。正因为前者的安静,才使后者原本轻微的声音变得明显、

这两句诗中,初读或许只是平平,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白苎新袍”是人物,“嫩凉”是时间,“回廊”是地点,“春蚕食叶”则是事件。稼轩以含蓄的笔墨、精炼的文字,寥寥十余字便交代出了所有的背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明年春闱的会试,想必已为你准备好了桃花浪涌、鱼跃龙门的机会;

今年秋闱的乡试,便是提前让你小试身手,飞身前往月中蟾宫折下桂花、名登金榜。

这两句属于倒装。南宋时期“三年一贡举”,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称“秋闱”,也就是标题中的“秋试”,考中之后称为“举人”。考试时间在农历秋季八月,放榜正值桂花飘香,故而又称“桂榜”,中举的行为也常被誉为“蟾宫折桂”。

考中举人之后,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称“春闱”。

“禹门”即龙门,典出《水经注》。书中称“龙门为禹所凿”,位于山西河津县城西北12公里的黄河峡谷中,后人怀念禹的功德,称为禹门。

“桃花浪”之典,出自《三秦记》,书中记载“河津一名龙门,桃花浪起,江海鱼集龙门下,跃而上之,跃过者化龙,否则点额暴腮”。后人借春天桃花开时鱼跃龙门,来比喻春闱时一举高中的学子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大鹏从北海展翅翱翔、直上九天,凤凰面向朝阳啼鸣、引来百鸟来拜。

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辽远广阔的应试之路,未来也会和它们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

“鹏北海”,典出《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鲲、鲲化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凤朝阳”,典出《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书剑”,即书和剑,分别代表了文与武。古人认为真正的君子并非只是文弱书生,而是文武双全、六艺皆可的人才。唐代孟浩然曾感叹“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高适也曾为杜甫抱憾“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李白更是以“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表达自己的志向。

这三个典故,意境豪迈雄壮,很明显都寄托着辛弃疾对弟子的肯定和赞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

想必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的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为功名奔忙。

“青云上”,典出《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范睢本是魏中大夫须贾的门客,须贾怀疑他私通齐国,于是向魏相举报,范睢差点被打死。后来范睢被人救出,逃到秦国之后改名张禄,成了大秦宰相。后来须贾后出使秦国,范睢装成穷人去见他,须贾被捉弄一番后才知道他真正的身份,只好脱下衣服、跪着用膝盖前行,到范睢家中谢罪。范睢大摆威仪,须贾叩头称死罪,说“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意为自己没想到他能升到青云之上。后世引申出了“青云路”、“青云直上”、“青云可致”等典,比喻人仕途顺遂、官运亨通,能迅速升到高位。

这一句完全是虚写,是稼轩对弟子连中两试的想象,蕴含了对他美好的祝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虽然是一首送别词,却因为对方是去参加科举,稼轩没有发任何悲伤失意之语,而是充满了鼓励和祝愿。

他含蓄地引用了多个典故,意象豪迈、意境开阔,显露出他儒雅与豪放并蓄的个人风格,激励了后世无数人。

这个春天,愿我们都和稼轩词中写的一样,如鹏踏北海、如凤迎朝阳、如鱼跃龙门,走向希望无限的未来!

#春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