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隐圆

2024年西城区九年级数学第27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在学习圆的概念时,通常会给出圆的两种定义,第一种是描述性定义,在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79页,第二种是集合性定义,在第80页,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处理教材上“你能说出圆是如何画出来的吗?”的时候,就是在引导学生用圆去理解现实世界,这节课中这个环节是否有效,准确点说,是否长效,就看未来学生解题过程中,能否想到用圆去理解所见到的几何图形,即构圆法。

能够构造圆的几何图形结构很多,初中阶段,以定义去构建圆的方式,教材中也有,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巧的是,这个例题同样在第一节新课中,它实际上告诉学生的是,利用矩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可以得到对角线交点到四个顶点距离相等,所以由矩形想到圆,经历的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

而在我们学习了圆周角之后,又多了一个称手的工具来构造圆,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中这些直角三角形都有一条公共斜边,我们取它的中点O,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仍然可以构造出圆,这比起单纯利用矩形,更具普遍性(事实上矩形也可以看作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对角线的一半也是斜边上的中线)。

当然,除了教材上的这些基本方法,我们还有“对角互补的四边形四个顶点共圆”、“同侧共底三角形顶角相等法”等,不过个人认为,构圆,还是要从定义开始。

2024年西城区九年级数学期末第27题,构圆,可作为检验概念理解的标准,圆用得妙,题目难度就不会高。

题目

在△ABC中,∠ACB=90°,AC=BC,CM⊥AB于点M.点P在射线CM上,连接AP,作CD⊥AP于点D,连接MD,作CE⊥MD于点E,作DF∥AB交直线CE于点F,连接MF.

(1)当点P在线段CM上时,在图1中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ADM的度数;

(2)当点P在线段CM的延长线上时,利用图2探究线段DF与AM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3)取线段MF的中点K,连接BK,若AC=8,直接写出线段BK长的最小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析:

01

(1)观察图中△ACM和△ACD,它们是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不妨取AC中点O,以AC为直径作圆,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圆的定义可知A、C、D、M四点共圆,此时∠ADM=∠ACM=45°;

02

(2)在备用图作图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前一小题的探究结果,以AC为直径的圆O经过A、D、M、C四点,于是∠CDE=∠CAM=45°,再加上∠AED=90°,又得到新的等腰Rt△CDE,观察△DEF与△CEM,它们有一条边相等DE=CE,还有一个直角,只差一个条件即可全等;

由DF∥AB,可得∠BME=∠FDE(同位角),而∠BME+∠CME=90°,∠CME+∠MCE=90°,于是可得到∠FDE=∠MCE,所以可证△DEF≌△CEM,所以DF=CM,而CM=AM,故DF=AM;

03

(3)先按要求作图观察,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我们在前一小题已经证明过DF=AM,而AM=BM,所以很容易得到DF=BM,再加上DF∥AB,所以可以构建一个平行四边形BMDF,并且FM是对角线,K是其对角线中点,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BK是BD的一半,问题转化成BD长度何时最短;

对于线段BD,端点B是固定的,另一个端点D在圆O上,因此当B、D、O三点共线时,BD最短,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BOC中,可求出OB=4√5,而OD=4,因此BD长为4√5-4,所以BK最小值是2√5-2.

解题反思

学生按题目上要求作图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步骤,通常情况下学生能作出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初步观察,可发现等腰Rt△ABC,三个直角∠CED、∠ADC、∠AMC(或∠BMC),均为题目直接给出;

进行初步推导,可进一步得到AM=BM=CM,△APM∽△CPD,AC=√2AM等;

此时绝大多数学生并未想到隐圆,直到观察到△ADC和△AMC共斜边这个突破口,因此学生读题时,初步观察和初步推导,都是建立在直接得到或一步推导基础之上,这也是几何综合题分析的准备工作,接下来就是建立前面各结论之间的关联,也是几何综合题重点考查的学生能力,也是区分中等生和学优生的重要参考,一般而言,中等生会在建立各结论关联上耗费较长时间,并且不易成功,或者思考方向出现偏差,例如有学生总是纠结于题目中的若干对相似三角形,并苦苦寻找它们相似的条件,猛然发现,第一小题的结论与它们并无关系,白白浪费了不少时间,这对于一次考试是不可原谅的时间损耗。

那么,那些成功联系到隐圆的学生,又是如何思考的呢?在学习圆概念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在观察到直角三角形之后,特别是两个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并未将这条信息作为“不重要”的思维备份,而是继续在“共斜边”上多思考了一点点,正是多了这一点点,思维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

于是我们回到当初学习圆概念的第一节课上,反问自已,这节课,我讲清楚了吗?学生学明白了吗?作为老师,是否成功将圆的概念植入学生大脑中了,或者说,是否成功让学生“生长”出了圆的概念?

因此,我们研究几何综合题的解法,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归到课堂教学中,去思考如何组织教学,才能让学生有最大收获,从而在解题过程中少遇到障碍,虽然这个过程“慢”,却是我认为学会数学最快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