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3月12日晚间,金地商置集团有限公司披露2023年业绩数据:金地商置2023年收入为人民币174.52亿元,同比增长69%;毛利增长55%至36.13亿元;公司持有人应占溢利3.43亿元,同比减少85%。

直白一点:收入同比增69%,利润大降85%。

同样,2024年3月14日,金地集团披露2023年年报,期内实现营业收入981.25亿元,同比下降18.37%。报告期内,金地集团房地产业务结算毛利率为16.16%。利润方面,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88亿元,同比下降85.48%。

好巧不巧,金地集团和金地商置虽然在年报上披露时间上相差2天,但是在利润下降方面,都比较一致。

今天不说金地集团的事,说说金地商置的事情。

一个金地商置的朋友我说过这样一个事情。

当初金地商置为了扩大规模,不断的外拓,先后进入了很多陌生市场,然后又招聘的了一帮职业经理人入场。

经理人入职之后,为了完成集团的规模要求和目标,开始不断地拿地。

在2020年前后,那时的市场很疯狂,到处都是高价地。

某城市公司总经理因为背景好入职金地商置,但是缺乏对当地市场的了解,为了尽快拿地,哪怕是高价地,也只能硬着头皮去拿。

2020年,公司斥资10多亿拿了一个高价项目,2021年底开盘,合计差不多500套住宅(其他的是商业),就这点儿住宅项目,卖到现在都没有卖完,在某统计表单上显示,2023年该项目的备案套数不到100。

2021年,该城市公司又联合某公司耗资10亿再次拿了一个项目,据说这个项目比较偏,在城郊,周边都是荒地。该项目于2022年开盘,也和上述项目一样,卖了2年依然剩余很多。

当然,该城市公司还有其他项目,差不多类似情况吧。

我说:这样的高价地,是投资总主导还是城市总拿的?

朋友:投资总由于比较保守,没有拿地,然后被迫离职了。

我说:项目要亏本,没有其他人阻挠吗?

朋友:总经理空降过来,一段时间之后,就把城市公司相关职能条线的人清洗完了,然后全部换成了他的人,谁去阻止?

于是,我去翻看了一下该城市公司的相关情况,城市分管副总、人力、财务、投资、营销等条线,确实已经换人了。

我说:项目如此亏损,集团为何不换城市总呢?

朋友:因为项目的问题,难道换个城市总就可以力挽狂澜了?项目自身存在很多因素,不仅地价高,位置偏,售价也高,怎么销售?而且,既然是城市总拿的项目,就让他负责到底,反正他也跟投了很多钱在里面,现金流没有回正之前,他也只能继续亏钱。

曾经跟投是赚钱,后期跟投是亏钱。也印证了“公司赚钱公司花,哪还有钱带回家”。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金地还是比较普遍的。

比如,东北有个项目好像叫朝阳春晓项目吧,据说该项目就开发了一期,然后就没有再开发了。内部的朋友说,如果继续开发,还得向里面填钱。见好就收才是王道。

经过和金地商置的朋友沟通,我大致总结了以下几点,可以反映出金地商置利润大幅度下降的原因:

1、高价地。当初为了扩张规模,不计成本地拿了很多高价地。而后遇到市场下滑,现在搞得营养不良。此外,二三线城市项目占据了绝大部分。

2、职业经理人。为了匹配金地的档次,当初找了某些“简历面”不错的标杆房企的经理人入职。由于集团的要求,加上缺乏对当地市场的认知以及管理的颗粒度,造成既不增收也不增利的境况。

3、成本高。公司为了防止员工“搞钱”,设置了很多框框条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成本费用。比如某些物品选择上,只要贵的、好的,反正不用担责。

4、只有存量,没有增量。从2022年开始,集团就开始控制拿地,很多城市公司已经2-3年没有项目新增,全部在啃老项目。这也是金地商置很多城市公司开始搞代建的原因。

5、人员臃肿。虽然金地商置也陆陆续续的裁员过一批人,但是对于整个金地商置来说,人员数量还是太庞大了,毕竟某些区域都没有几个项目。金地商置为何不合并到金地集团呢?据说有阻力。

其次,金地商置的报告还显示:

1、截至2023年12月31日,金地商置存款、银行及现金结余(包括受限制资金)51.61亿元,同比减少25%;资产总值910.68亿元,同比增长6%;资产总额263.48亿元,同比减少2%。截至期末,金地商置总负债为647.5亿元。

2、金地商置于2023年12月31日,该集团共雇用约2700名员工,上年同期3300名,裁员幅度为18.2%,即:年内净裁员600人。

最后,徐家俊从2012年就开始任职金地商置行政总裁,算是陪伴着金地商置成长起来的。如今又当选为金地集团董事长。

在资源上会不会向金地商置倾斜,会不会保全金地商置?

这值得关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