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林市吴堡县宋家川镇东约2.5公里,黄河西岸山梁上,有一座吴堡石城,被誉为“铜吴堡”。这里是五代至清时期的军事要塞,负山阻河,形势险要。2006年5月25日,这里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10月5日傍晚,顺着陕西省内的沿黄公路,赶在天黑之前来到吴堡石城。将车停在山下,冒着蒙蒙细雨,沿着盘山公路,向上步行大约10分钟,我终于到达山顶的吴堡石城南门。在门洞上方镶嵌着石匾,为清乾隆年间知县倪祥麟题写的“石城”二字。

穿过南门瓮城,沿着石砌道路,进入古城之中。经过重新修葺,城内的面貌焕然一新,道路两侧是石砌的矮墙和窑洞式院落,南大街、北大街、东街、西街交汇于古城中心。在灯光的照射之下,勾勒出建筑的轮廓,点亮了老旧的院落,到处都充满厚重的历史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座古城位于吴山顶部,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70米。这里的城墙用石块垒砌而成,依山顺势构筑,扼守黄河天险,铜墙铁壁,易守难攻。按照路牌的指引,在古城内匆忙行走一圈儿,看到众多明清时期的窑洞民居和庙宇等古建筑。

1.兴文书院

这里位于古城中心,南大街与东街交汇处东南侧,清嘉庆十九年(1814)知县张履程创建。清道光元年(1821),知县陈元杰承修,大门名为“月亮门”,取“月中折桂”之意,希望学生都能成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高等学府,培养许多名人志士。

2.女校

这里位于兴文书院对面,南大街与西街交汇处西南侧。1924年,在此创办吴堡县第一所女子学校,全部免收取学费,并供应书本纸张。当时,女子上学不被重视,仅仅两个月,就被迫停办。1933年春,复办女校。1934年,经费短缺,再次停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官邸

在北大街与东街交汇处东北侧,分布着官邸、县衙、衙狱、衙署等,乃古城内政府办公机构聚集区。这里的官邸为清代至民国时期县官的住所,由知县倪祥麟修建于清乾隆年间,挑石上的鼓形厦头至今保存完好。

4.娘娘庙

这里位于古城内东北角,旁边分布着节孝祠、土地祠、城隍庙遗址、文昌阁遗址、三堂遗址等。娘娘庙主要供奉送子娘娘、眼光娘娘、痘神娘娘、糠神娘娘,为东西相通的四孔石窑洞,南侧是门洞和戏台,保存相对比较完好。

5.王象贤大院

这里位于北门内侧偏东处,紧邻城墙,较为偏僻。1929年,王象贤出生于此,并且长期居住城内,成为古城唯一的住户,被称为“最后的守望者”。1949年,他曾经担任军医,复原后任小学老师,后调至吴堡中学工作,直到1980年正式退休。

6.文庙遗址

在北大街和西街交汇处西北侧,有一大片空地,曾矗立着文庙。这座文庙创建于元延祐五年(1318),由主簿周琛重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庙宇气势恢宏,占地3000平方米。如今,建筑大部分被毁,只剩下正殿和前院的部分残垣断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李灼故居

这里位于南大街中段西侧,乃古城内保存最好的民居,被称为“李家大院”。李灼,字芳芝,先任兴平教谕,后升为榆林府教授。在院内中间窑洞的正上方,镶嵌着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灼立的“令德是依”匾额。乾隆五十四年(1789),李灼后人重建此院。

根据《吴堡县志》等文献记载,吴堡石城始建于五代北汉时期,初名为“吴堡寨”。金正大三年(1226),改称为吴堡县,吴堡正式设县。元明清时期,经过不断修葺,吴堡石城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1938年至1945年,在抗日战争时期,驻扎于山西的侵华日军隔着黄河炮轰吴堡石城,人口大量流失,建筑破坏严重。1949年,吴堡县城迁至宋家川镇,吴堡石城逐渐荒废。

点击下方,观看相关图文——

我是申威隆,陕西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非优秀”毕业生,著名的90后“陕西文博一哥”,被领导和同事们称为“申局”。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关中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