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讲一场发生在二战战场上的战役。

看了题目,或许很多二战历史爱好者就能猜出是哪场战役了。这场战役必须要满足这两个条件:一,它是美军在二战战场上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役;二,它是希特勒和纳粹德国最后的反扑。

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只能是发生于二战末期的“阿登战役”了,确切的说叫“阿登反击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说下这场战役的名字。阿登是一个地名,是指位于德国、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交界处的阿登山区。(单看这个地理位置,就可以估计出为什么会在这里展开这场激战。)用地名来命名战役的名字,这在军事史上或许是一个惯例。

而这场战役还有两个名字,是作战双方给它起的。盟军这方面称其为“突出部战役”,德军则称之为“莱茵河卫兵战役”。

盟军起的名字是基于这场战役的经过。由于德军的反击,突破了盟军的既有阵地,形成了一个“突出部”。而盟军的作战经过就是把这个突出部再打回原形。

相比于盟军的简洁直白,德军起的这个名字就寓意深刻了一些。因为关乎到此次战役的作战背景,小编就说得详细些。1944年年底,战争从东西两个方向向德国本土逼近,尤其是在诺曼底登陆后,德军不仅要应付强大的苏联红军从东线的攻势,还要时刻警惕英美军队为主的西线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都知道东西两线作战历来都是兵家大忌,对于当时的纳粹德国来说,同时面对盟军和强大的苏联红军,是撑不了多久的。当然咱们想到了这一点,号称战略家的希特勒肯定也想到了。于是他突发奇想,想先通过集中优势兵力,突破盟军在西线的战线,然后在取得巨大优势的情况下与英美联军为主的盟军握手言和,结束西线战事。

等没有西线的干扰后,希特勒就能举全国之力在与斯大林的苏联决一高下。当然这是战略构想,具体的作战计划是:德军通过内线调整,先从东线调集兵力集结于西线,然后迅速突破盟军的阵地,强度马斯河,夺取盟军重要的补给港口安特卫普。以此来将盟军一分为二,制造另一个“敦刻尔克大撤退”。

单看这个计划可能会认为希特勒是天才,但是这项计划有两个最为关键的要素,那就是优势兵力和时间。而这两个要素,当时的德国都没有。首先是优势兵力,此时的德国军队已是强弩之末,面对兵力充足的盟军,哪里能谈得上是优势兵力。走投无路的希特勒竟然下令组建“国民冲锋队”,强征16岁到60岁的男性入伍。所以在阿登反击战中,盟军俘获了大批未成年的德国男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上,希特勒更是捉襟见肘。因为集结不到优势兵力,所以德军无法快速突破盟军阵地。盟军回过神来后,立即就调集了大量兵力填补住缺口。而且东线的苏联军队在丘吉尔和艾森豪威尔的请求下,也提前展开了新一轮的冬季攻势,使得希特勒无法再从东线抽调兵力。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希特勒的“绝地大反击”非但没有成功,反而耗尽了德国军队最后一点资本。虽然阿登反击战造成了美军的重大伤亡(美军伤亡主要集中在战役的前三天,美军第106步兵师三个团中有两个被迫投降。整体而言,阿登战役是美国在二战所经历最血腥的一役,美军阵亡人数达19000人,超过任何战役。)但是由于盟军的这些损失完全可以靠源源不断的军火生产力和“前仆后继”的兵员迅速得以补充,而德军却因为此战彻底丧失了在东西两线的反攻能力,并且防御进攻的能力也损失殆尽。

1945年1月8日,认清事实的希特勒下令德军撤出战斗,1945年1月28日,盟军将失去的阵地全部夺回,并且把德军造成的“突出部”全部打回原形。阿登战役自此结束。

四个月后,德军投降,纳粹德国战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