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古代,有一个令人颇感疑惑的传统现象:为何古人总是愿意卖身葬父,而不选择更为方便的方式,比如随便找片空地挖个坑,埋点土呢?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牵涉出一系列令人深思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随着时光的推移,这种看似不合理的习俗却成为了古代社会的一种独特风景。人们或许会好奇,古人为何要选择卖身葬父这一方式,而不追求更为便捷的安葬方法?难道仅仅是因为陋室铭刻的“卖臣葬父”的忠孝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东汉末年,江夏郡新野县有一个叫董永的穷苦少年。他与父亲俩相依为命,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董父身患绝症,日渐消瘦衰弱。董永望着父亲在病榻上挣扎苟延,心如刀绞。他恨自己没能力谋得药石,只能眼睁睁看着父亲的生命一点点消逝。

就在董永二十出头那年,董父还是没能熬过这场疾病,命丧黄泉。送别父亲的那一刻,董永泪如雨下。这个世界上,他再也没有任何亲人。

董永住在新野县城外一处貌不惊人的小村里。像大多数农家少年一样,他们一家以佃户的身份长住在一处豪强的田地上,靠整日为地主家干活才得以填饱肚子。现在父亲去世,董永这等悲苦人生无依无靠,他该何去何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董永的记忆中,这一带经常会出现一些为死去家人殉葬的悲剧。有失去独生子的白发母亲投水自尽,也有哀痛欲绝的老伉俪相偎相依一同离世......但董永不敢让父亲就这样草草下葬。他决心要给父亲一个体面的骨灰盒,或许,还要为他立碑前来悼念。

新野县并不富裕,能有自己的墓地来安葬亲人的家庭屈指可数。大多数人一生都住在地主的房屋和土地上。他们生前建不起房子,死后也买不起墓地。在这座偌大的县城,竟找不到一方足够搭建灵堂的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永心中郁结,他想起了镇上的赵府。赵府是新野县首屈一指的富户,田园铺满整个乡村,府内藏有千金之财。或许,他可以把自己卖给赵府,用赎身的钱为父亲置办丧事!这样父亲的灵魂就不会在阴曹地府流离失所!

第二天清晨,董永整理好衣冠,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村庄,踏上了通往县城的土路。路旁偶有行人,董永羞于开口,只得一声不吭继续赶路。日头渐渐西斜,县城的轮廓终于出现在远处,董永加快了脚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严苛的丧葬守则

当朱元璋统一天下,登基为帝后,迫不及待要在民间推行他心目中的礼法。其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专门颁布的丧葬典章。这些规定将民众的丧葬支出控制在一个不可想象的高度。它要求平民购置的丧葬用品多达几十种,价值约合自己两三年的收入!

万历年间,有个瓦匠如是抱怨道。没过几天,他就被控以“无礼”罪名,判了个流放。看来,这严苛的丧葬规定并非只字片语那么简单。我们不得不追根问底——究其源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早在唐代,丧葬规定便有雏形。国家开始禁止民间土葬和火葬,要求入殓。到宋朝,殡葬更是被提升到“礼”的高度。理学家们纷纷用“礼”制约人心,规范民众。

明太祖朱元璋本就是一个崇尚法家思想的君主。他继承了历代统治阶级用“礼”规训平民的手段。不过,他的丧葬规定比前朝更为详尽和繁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棺椁的规格。朱元璋规定,平民使用的棺材材质区分为三档。最好的选材是价值不菲的油杉木,这已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如果不济,也得用桧木或松木打造。更为荒唐的是,葬礼上还要为死者配备多种用品,比如新鞋、腰带,以示体面。这无疑是在陷阱旁敲侧击。

法理上,这些规定名为“孝”,其实不过是剥削的体现。臣民若不从,县衙立刻派人查抄其家。倘若违反丧葬规定,臣民本人和子孙都将受牵连。这让明人束手束脚,无奈从命。然而,在这些繁文缛节下,又潜藏着怎样一种灵魂?我们还需要深入其中,方能找到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以礼束缚人心

封建社会奉行等级森严,帝王就是天。他们需要用种种手段来维系统治,稳固江山社稷。在这种语境下,“礼”便成为他们的利器。

我国历来重视以“礼”治国。早在周朝,礼乐刑政便已齐备。到了秦汉,礼仪潜移默化成为心法。这为后世的礼教奠定了基础。在帝王看来,民众若违反礼法,就是对其合法性的根本否定和攻击。这般大逆不道之举岂能容忍?

所以,帝王们使出君王巧计,用“礼”的名头来规训人民。丧葬之“礼”便成为绑架民心的枷锁。它们将臣民的哀思快乐牢牢掌握,人民的一举一动都在帝王的视野中。这是心法治国,亦是心灵剥削的最高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思想为己任的儒生更是这种规训的忠实拥趸。他们以身作则,率先示范,以儒者的标准束缚自己。这让丧葬规定在民间草根里生根发芽,日益固化。

在这等毒害面前,穷苦人家无路可逃。他们唯有卖身葬父,选择将自己献祭。 那么做,也无法摆脱礼教的枷锁——它已融入他们的血肉里。卖身换来的银钱,最后还是回到了那些虚伪的丧葬用具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守灵三年的朱八

当朱重八的母亲染病过世后,他陷入了两难的抉择。朱八此时正值最佳求学年龄,他或可通过科举翻身。可如今母亲猝然离世,他身为长子却丧父不能操办丧事,实在过意不去。何况,此番丧母之痛更是让他彻夜难眠。

朱八跪在母亲的灵前哭诉。他恨自己一贫如洗,给不了母亲她应得的安息之地。此时此刻,十七岁的朱八决心孝顺母亲。不惜一切代价,他要让母亲穿上最体面的寿衣入殓!

思来想去,朱八选择了村中一户望族——刘氏。这户人家祖上三代经商,积累了极为可观的家财,田产也遍布四乡。朱八决定去刘家请求购身。哪怕被当成牲口一般对待,他也在所不惜!母亲能得以厚葬,自己受些屈辱又算得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次日清晨,朱八梳洗齐整,来到刘府门前。他跪地长叩门环,迎面而来的是刘老爷冷漠的一瞥。“刘爷!求您开恩,收我为奴,我愿意做牛做马报答您!”朱八已顾不得颜面,口中哀求之语溢出。没想到,平日里和蔼的刘老爷却大声呵斥,让他滚出刘家大门。

终究,刘家没有收留这个叫朱八的少年。母亲的寿衣,母亲温暖的灵位,全都成了泡影。最终,朱八的母亲以最朴素的方式入土而葬。每逢黑夜降临,朱八都会来到墓前守灵。他将在这里守候三年,直到丧期满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小结

通过上面几个故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那些卖身葬父的穷人,其实是被巨大的外在压力所逼迫的。他们既没有自己的墓地,又要承受繁重的丧葬开支。这让“卖身”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

如果我们深入其中,还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的权力机制:封建统治者利用礼教来规训人民,剥夺他们的自主权。穷人的悲剧,不过成了帝王夺取臣民信仰的工具。

今日之世,尽管古之弊政已成历史,我们仍需警醒。无论何种权力欲望膨胀、搅动并牵制人心时,都值得我们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