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南京这几年对于芯片、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高尖端科技的投入非常巨大,其中与芯片产业高度绑定的江北一直备受瞩目。而谈到芯片我们就必然要说到城南河与三桥之间的区域,以及与芯片制造直接相关的桥林。但就这几年的发展的情况来看,芯片之路比想象中的需要耗费更多的资源和时间。

01 芯片厂

要想搞芯片产业,最起码得有芯片工厂,南京目前只有一座,而且由于非常特殊的原因,其基本上不可控。很多人不知道某电南京厂也是其第十六厂,而其他大部分工厂都位于新竹。而单一个小小的新竹就有差不多十座晶圆厂,包括十二英寸超大晶圆厂、八英寸晶圆厂、六英寸晶圆厂等相关设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可控意味着企业信息不够透明,企业与南京也无法形成很好的配合,对于本地相关上下游产业的促进也可能低于预期,人才的培养方面肯定能起到作用,但或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所以我认为以目前的现状来说南京江北其实是比较尴尬的,现有的量级、可控性以及对于上下游产业的带动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不过其实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好事,至少断了取巧的想法,事实证明有些东西捷径是走不了的,最终或只能靠自己。

02 学研产

江北要搞芯片,除了从外部引进现成的技术、工厂或人才外,依靠自身的高等教育水平当然也是一条有效的道路,虽然这很慢,也很不容易,但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所以与芯片有关的大学对于江北来说很重要。我看了一下,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及东南大学成贤学院都有与之相关的专业,而且这两年招生人数还都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南京工业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2023年的招生计划中就有71人,数量上算多的了,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也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这些应该都和芯片、集成电路有关。不过就大学的位置而言,我个人觉得一言难尽。

严格来说江北有很多大学,但并没有真正的大学城,一方面彼此之间较为分散,另一方面很多都位于城市的边缘区域,比如老山脚下,占地巨大,再加上大院式结构,更多给人一种孤立感。

实际上高新区产业与大学院校的搭配思路相对还是不错的,但可惜的是早年因为严重的交通瓶颈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期。院校和产业上的配合也还不错,比如高校通信专业和高新区产业上的配合。

五桥一带主打的芯片产业,但整个片区周边都也没有与之相关的高校,南工大与之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更别谈位于高新的信息工程大学了。偏偏南农江北校区就在一旁,但两者并不匹配,而芯片之城不远处就是南京国家农创园,那么问题来了,五桥和三桥之间主导的产业是集成电路芯片还是农业?老实说这一片的发展逻辑有些不够清晰,一方面片区主导产业方向有些混乱,另一方面学和研之间的配合不够好。

为了弥补南京在集成电路学科上的不足,后来南京又搞了个集成电路大学,按理说芯片产业的主场在五桥一带,集成电路大学顺理成章应该放在这片区域里,但是偏偏其又放在了国际健康城的附近,从效率的角度来说这显然有些令人不解。

03 大学为核心

按照我的理解,如果南京江北真的有心在城南河与三桥之间死磕芯片产业,就应该在此处引入一所真正能够带领南京突破芯片技术的高等学府,并以此为中心展开城市的相关建设,真正以大学为主导,真正将学和研串联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提高某个方面的研发能力,就大力新建科创园区,但问题是科创园本质上和普通的园区没有区别。其只是一类房地产容器,其本身并不会产生创新和技术。不管是芯片还是其他高科技,绝大部分的研发成果一定首先来源于大学,或在学研、产的转化过程中产生迭代。所以死磕芯片产业的第一步除了建厂就是要引入相关的人才队伍,即组建相关大学或实验室。从长远的发展的角度来说,整个五桥到三桥的板块就应该是一座以工科类大学或至少是实验室主导的近郊新城。

当然个人觉得现有大学的建设思路并不满足需要,超大一块地围起来开发,内部校园结构和外部路网完全不相干,将住宅小区或公园的建造方式套在了大学身上,使得城市的结构被严重切割,倒不是说不可以采用大院模式,主要因为大学的面积往往过于巨大,如果是围墙封闭结构,对区域城市界面的影响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南农江北校区为例,校区本体外加未来的教师宿舍区就占了五桥和三桥之间1/3的江岸线,我们通常觉得占地面积很大的污水处理厂或立交互通,在大学面前都显得十分渺小。最简单的方案就是将完整的大学地块至少多切割几块。

即使依然采用大院围墙结构圈起来,也会因为单个地块的缩小,而大大降低街区的隔阂感,当然也可以为了安全性将各个地块之间的部分用空中连廊连接起来,这样一来就让大学的各个部分融入进城市中来,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帮助,比如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其不仅位于城市的核心地段,且内部的路网也基本与尘世保持一致,城市与大学融合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