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通识教育是一种不分学科的、全方面的教育,其中心思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教育形势的变化,通识教育的内涵也在发展中丰富,并逐步得到完善,其追求的教育目标,既关注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包括对学生道德、情感和生活等方面的培育。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辨能力,同时还应在其他一些方面作出更多积极探索。

注重语言练习,提高综合素养

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视、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注重通过大量练习帮助学生夯实英语基础、增强语言技能,从侧面反映出传统英语教学对英语语言工具价值的重视,在教学目标层面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导向。而通识教育理念强调重视学生主体,要求回归教育本质,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即重视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助力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高水平的思想道德修养。在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既要保证稳步提升学生语言应用技能,也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语言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其一,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能力,通过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教师可积极使用信息技术,契合大学生学习习惯,在高校范围内设置符合英语教学实际的沉浸式教学环境,还可以人工智能增加教学环境的科技感,以数字技术打造虚拟真实的英语教学空间,便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感知英语语言环境,也在互动式体验中培养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从而全方位提升英语教学效果。其二,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将英语作为学习的途径和渠道,而非学习的目标和宗旨。换言之,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是通过涉猎不同学科、获取综合知识来实现的,而非局限于英语学习本身。基于此,学生既无需掌握高超的语言技巧,也无需深刻理解其他学科内容,而是依托英语语言对人文、社科、理工等学科知识的广泛涉猎,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其三,教师应适度降低此类课程难度,避免由于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面临过多阻碍而使得积极性与自信心较差,与此同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思考,使学生不再为“学习什么、思考什么”纠结,而是明确了解在英语学习中如何学习、思考,引导学生实现从独立学习到独立思考的过渡与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给予选择权利

通识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突出对道德培育、价值引领的关注。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当给予学生适度的自主选择权利,使学生能够在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做学习的主导者和管理者。现阶段,高校人文教育主要由通识类选修课程承担,属于一种与专业学习、学科学习联系较弱且相对松散的教育模式,加之学生对此类课程重视程度不高,使得教育效果较为有限。而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便需要重点强化学科教学、专业教学与人文教育之间的联系。为此,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开设兼具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的英语课程,或采用模块化授课模式,围绕文学、哲学、历史、社会等社科方向推出主题课程,由学生根据自身英语基础和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和主题,更好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当然,为学生赋予自主选择权利要以保证教学秩序为前提。一方面,高校与教师在推出课程及主题教学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尤其需要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所在与主要需求,从而使课程供给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避免盲目开发课程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不同英语课程和教学主题应当具有相同的教学标准和评价模式,在教育目标、教学效果等方面达成一致,使学生在自由选择学习课程的同时,能够享受均等、公平的教育服务。此外,大学生主体应意识到自身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转变传统理念,自觉参与英语教师组织的各类英语教学活动,在英语理论课程、英语技能实践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并与教师积极互动、合作探讨,更深入地理解英语语言知识、更全面地掌握英语实践技能,助力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潜能

通识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并肯定知识与教育的价值,力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基于通识教育理念,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潜能。比如围绕“说”这一能力培养,传统英语教学设计多以小组会话、英语演讲为主,形式固定单一,学生自我表达空间有限。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其一,教师可以设计配音活动,由学生自行组队,自由选择文学名著、经典影片中的语言片段,以个人喜欢的形式录制成配音作品。其二,教师可以组织英语脱口秀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既可以选定生态、文化、科技、影视等不同表达主题,也可以设计学生、父母、演员等身份角色,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话题、探讨问题。其三,教师可以组织英语戏剧表演活动,借助饱满的情感、丰富的肢体语言还原戏剧作品。其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魅力中国”为主题,共同组织设计当代中国关键词解读、传统文化展示、美丽中国短视频制作等活动,通过翻译比较,切实提升学生母语理解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其五,教师可以围绕“写”这一能力培养,设置丰富多样的英语写作主题实践活动,配备专门的教师指导,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英语写作比赛,强化其英语写作技能。总之,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机会,无需过度在意学生的观点是否深刻、表演是否出色,只需使学生能够借助英语语言充分释放想象力、创造力,将英语课堂打造为学生可以尽情展现风采的良好舞台,促使英语教学朝着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前进。

培养思辨能力,助力学生成长

在现代教育环境下,通识教育理念对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培养思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提出了一定要求。因此,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助力学生快速进步成长。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学习的任务并非简单地掌握语法和课文,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语法和课文了解更多知识,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成长。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总结,及时发现并解决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随时做好接受和回应学生质疑的准备。另一方面,教师应为学生学习过程注入理性力量。英语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也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之一,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学习和运用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教师应引导学生秉持自信开放、包容审慎的态度积极应对各类问题,理性看待中外文化差异,汲取他国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礼记·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既要广泛涉猎、认真思考,也要形成清晰判断力,并在实践中高效运用习得的知识。大学英语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无疑是正确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标。

(李琨,作者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