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前段时间,农夫山泉一直处于舆论争议的漩涡之中,颇有点当初联想遇到的舆情一样。

农夫山泉也没怎么吭声,本来嘛,事情差不多也就过去了,互联网虽然有记忆,但记忆太多总是会被更新的热点覆盖掉,只要你不去触景生情也就完了。

然后,农夫山泉这个时候突然又站出来回应,还是用母公司“养生堂”的渠道,洋洋洒洒写了超过万字的澄清。

这就有点像个受了诬陷和委屈的人,左忍耐,右忍耐,最后受不了写了一份自辩书,要讨回公道,自证清白一样。

唉,东西是真的,但没什么用。

02

其实,农夫山泉的自辨书,真的写的很用心,很认真。

这里面来龙去脉解释的很清楚,既有图片、数据、地址、时间,还有具体的事件和第三方的证明。

但很遗憾的是,我估计没有多少人能把它看完,反倒是会问,养生堂是谁?这个听起来像保健品的东西,跟农夫山泉什么关系,跟钟睒睒又有什么关系?

其实,大家知道我看完之后在想什么吗?

我在想,原来这么会做营销,能够巧妙的把“矿泉水更好”的认知,植入到大众心智的农夫山泉,怎么现在一点意识都没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意识到,舆论是一种力量呢?

这种力量打向你的时候,你不躲会受伤,你还击过去,不是要受更大伤吗?

我觉得很多企业根本没有搞清楚,怎么去处理在视播时代之下的品牌舆情问题。

反倒是像以前做危机公关那样,以为自己做个澄清,像应付一下315那样,发个公告、公关一下,事情就过去了。

这种想法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在今天短视频直播极其发达的情况下,你可能什么都不知道,事情已经爆发了;你反应过来,各种版本已经传遍大街小巷了;你终于想起自己要做点什么的时候,大家的刻板印象都已经形成了;你再出来,无非是让大家某一种已经形成的印象更深刻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再想去反驳,再拿出更多的证据,已经无济于事了。

怀疑只要产生,罪名其实就已经成立了。

03

其实,农夫山泉并不是没有机会,只是改变大众认知的窗口期,被他们自己错过了。

通过农夫山泉,在今天的视播时代下,一件舆情事件从产生到结束,我们大概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舆情事件的潜伏期。

农夫山泉的导火索,是宗庆后老先生的离开,引发了对钟睒睒的一些讨论。

其实,一开始,这个舆情并没有引发大众的广泛关注,还只是小范围的传播。

因为整个事件的焦点没有形成,焦点是什么?是争议性、冲突性和情绪感染性的内容。

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钟睒睒出来回应了一下,诶,这一回应,焦点就来了。

然后在短视频强大的传播和流量聚合效应下,舆情开始快速发酵。

第二阶段,舆情事件的扩散期。

当舆情事件获得一定的关注,特别是得到了当事人的回应之后,大众就会对事件形成一个初步的看法、态度和情绪。

这个时候,相关针对性的倾向性话题就会出现,这些话题就会带动更多的围观,进而导致事件的关注程度、传播范围和影响规模不断扩大。

农夫山泉这个时候就可能有点慌了,开始病急乱投医了,像我们单仁行写宗庆后的文章里,文章讲的是企业家的健康和传承,只是在背景介绍里顺带提到了一句史实,也莫名其妙被投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读者都知道,单仁行从来都是理性分析事件,不输出情绪,讲的都是专业财经知识和企业经营关键要点,很多内容都是通过真实数据和我们服务的客户案例总结出来的。

连我们都在打击范围内,可想而知,这个打击面有多广,顺带说一句,这个投诉函写的很不专业。

这种举措,毫无疑问是败了第三方媒体的路人缘,尽管我们不愿意去做这种蹭流量的事,但很显然,舆情是一步一步扩大了。

第三阶段:舆情事件的爆发期。

这个阶段,也是舆情态势最为剧烈的阶段,舆情已经发展出体量巨大、负面情绪高涨,甚至是带点极端的味道。

各种海量的信息,包括小道消息、历史信息、谣言都会通过短视频直播各种平台快速传播,你连看都看不完。

在没有办法辨认真伪的情况下,大众非常容易被这些信息所吸引,也就形成了类似于“乌合之众”的效应,个体的情绪、立场会被大众所带动,同化,人基本上都有从众性,然后一举把舆情推向顶峰。

第四阶段:舆情事件的消散和波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视播时代下,各种新热点的快点出现,就会分散大众的注意力,大众的情绪发泄完了,也会减少对舆情的关注,进入到消散期。

这个时候,重要的就是耐下心来,平静的等待,因为事后极有可能会因为一些新信息的出现,又把事件的热度炒起来,形成波动。

所以,事后的处理也非常重要。

农夫山泉就是该说话的时候不说,不该说话的时候,一个劲的说,生怕公众的情绪发泄不到自己头上,每次看着热度好像要下去了,啪一下,自己出来又立个板子。

虽然想法是好的,但这种操作放在今天的视播时代下,不仅太老旧,简直还活在20年前。

04

当然,今天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担心舆情事件的出现。

必须要承认的一点在于,在视播时代的传播效率上,舆情发生的太快了,留给我们企业反应的时间很短。

整个舆情阶段被大大缩短,只有第一阶段有那么一点点时间,能做有限的挽回。

其他阶段做任何动作,真的不如保持沉默。

我再强调一遍,怀疑只要产生,罪名就已经成立,大众情绪只要一激发,就很难被控制,你以为你站在被告席上,实际上,大众认为你应该挂在路灯上。

如果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我认为有两个方法,给大家借鉴。

第一个就是给自己品牌穿上“防弹衣”。

什么是“防弹衣”?

我看到农夫山泉在澄清当中,其实讲到了农夫山泉这几年做了很多慈善,捐了9亿多。

但是为什么没有公布出来呢,没有人提及呢?没有人把它作为另外一方面的舆论去告诉大众呢?

因为老子《道德经》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要默默的把小善做好。

孔圣人还教育弟子做好事,就是要宣传出来,要有回报,去鼓励更多的人,你怎么就不听孔子的呢?

我真的劝告大家,千万别学。

今天都什么年代了,总逮着传统文化一个劲祸害,就算写,咱们也应该把它写完整,不要断章取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道德经27章讲的是“默默把小善做好”吗?

这个善是“擅长”的意思,这“五善”是老子对自然无为的引申。

万物存在各有其因,各行其道,要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办法,专业问题,专业分析,这是行事的奥秘,做事的诀窍。

我有救人的能力,我懂得做慈善,所以我才会去救人。

我默默把好事做了,等到坏事的那一天,我再把好事丢出来,说我是个好人,这不是锦衣夜行吗?你早干嘛去了?

我们企业做慈善,只要是真实的,真的做了,就一定要把它讲出来,这本来就是向社会去倡导,大家一起去做慈善,这也是大众乐意看到的事。

人民日报还天天去表扬好人好事,我们企业就不能自己宣传了?

怎么做慈善还做出“做贼”的感觉了?

自己的喇叭自己不吹,别人会把它当尿壶的。

这样的宣传是给品牌加分,让自己披上“防弹衣”,就像宗庆后老先生过世的时候,大家把他对员工、对投资人、对社会的慈善拿出来讲的时候,真的给哇哈哈穿上了一层防弹衣。

当然,我们所讲的前提是真实的慈善,不是作秀。

而且,“防弹衣”也不止是做慈善这一件事,想想华为的情怀,想想比亚迪的致敬同行,想想小米的创始人IP,这些都是品牌的“防弹衣”。

这些平常注意积累,名声好的企业,大家怀疑他的时候,总会多想一下,凭良心骂的轻一点。

05

第二个方法,当然就是建立视播时代之下,企业自己的全网传播矩阵。

当有舆情的时候,就是企业要有一份“国防力量”。

像网上经常会有一些调侃,有钱不去发展国防,难道等着当赔款?

我们企业也是一样,没有对于视频内容和平台的布局,没有全网的矩阵,你永远没有视播时代的话语权、发言权。

特别是除了自己运营的多帐号、多平台之外,还需要借助于第三方的媒体,包括专业媒体、官方媒体的公关背书,共同去形成这个矩阵,在发现舆情的早期,就尽可能减小它的力量。

当然,这种全网传播矩阵,也是我们所说的“全域矩阵营销”当中的一部分,更偏向于品牌价值的传播层面。

今天的时代在前进,营销也在不断衍化,当过去的方法不能奏效的时候,新问题同样需要一个新答案。

责任编辑|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