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街华山庙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3年,在镇江华山村发现西周贵族墓葬。

3000年前的西周,华山东边还是江海一片,国都的边界就在海边,所以,华山村在南朝时就有了“华山畿”之称。沧海桑田,随着海水向东退去,在华山东南面,长出一片宜耕宜居的沃土,本地人称“潮乡”,大概就是从潮水中生出的绿地吧。还有一种解释比较有诗意,“潮乡”名称中第一字是“潮”,是潮水的意思,从入海口的高处华山向东看过去,“潮乡”也就是潮水过来的地方。浙江的潮乡海宁就是这个意思。

华山村,古代是东海边的一个码头,后来发展成了港口,由于物资运输的需要,就建成了华山龙脊街,慢慢便有了集市交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华山庙会。华山庙会形成年代久远,现在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华山庙会有5个,分别是正月十五开门集,二月初八香会,三月十五农具集,七月十七农具集,十月十五关门集。每年正月十五的华山“开门集”庙会是一件大事,十月十五关门集是最晚的庙会,此时苏南苏北所有的庙会都已经全部结束了。

100多米的龙脊街历史悠久,由一块块厚重的条石铺成,呈一横两纵“目”字形,因街道像巨龙脊背而得名。从码头上岸,推车经过“奈何桥”,就进入了龙脊街。“奈何桥”在龙眼部位,原来是座精美的石拱桥,因年久失修,上世纪70年代被就地拆除了拱券,之后填土加固改成了旱桥,桥上的石材应该还在填土中。据悉,村里的土木工程师冷瑞波,还画了原桥梁的设计图纸,另外,在岸边还有一条弯曲的石板路通到龙脊街,据说是专门供行人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了奈何桥就是“迎嘉门”,这是一座高大的拱形劵门,门内就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街。1000多年前,古街上就有日杂小百货、旅社、茶馆、布庄、工艺品铺、酒坊、油坊、磨坊、饭店、绸布店等商铺30余家,逢年过节更是人流如潮,热闹非凡。如今,华山庙会已经移到外面公路边了,龙脊街倒是显得比较冷清。

坚守了几十年的老理发店

有年代的小店

近代著名活动家、革命家、实业家冷遹,就出生在这条街上的“鸿飞堂”,冷老在这里生活了4年,现在这所房子无人居住,已经闲置许久了。黑褐色的木板墙后面,是青条石铺的天井,因常年无人居住,显得格外清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王庙和银杏王

张王庙位于村子的西北角,这里是村子的最高处,最初建于南朝梁代(一说西汉),是为纪念远古时代的治水英雄张渤。当年张渤在这里带领百姓,疏通江河,征服洪水,化害为利,发展农耕,为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样处于江南水乡泽国的无锡,广德等地,也都流传着张渤治水的故事。

张王庙多次兴废,明天启元年(1621)重修,清咸丰十年(1861)被太平军焚坏,同治初期重建,抗日战争时又被日军烧毁。近年,焦山定慧寺和尚又重修了张王庙。

心澄法师还为华山古寺撰写了楹联:

妙澄圆通随類化身游法界

静观自在寻声救苦度群迷

在张王庙的前面,有一棵巨大的古银杏树,距华山村数公里之外就能看到,树高38.8米,胸径1.94米。据说是由西汉道人张天师建观时所植,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全国最大最古老的银杏树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银杏树是建庙时所植,树庙同庚,虽然庙宇数次被焚,但庙中的这棵银杏树却都未受影响,所以当地村民也称之为“神树”。30多年前,古树被雷击劈开,濒临死亡,请植保专家救治后又获新生。如今古树枝叶茂盛,郁郁葱葱,是国内现存少有的“银杏王”。

张王庙前的无字碑

古村的老宅

华山村主要有杨、冷两大家族,历史上,氏族间的冲突一直都有,村子里也因此留下了一些氏族相争的痕迹。杨家祠堂在村中间,前面有个池塘叫黄花塘,传说就为这黄花塘,杨、冷族人曾屡起纷争。村子中间有一个直通南北的巷道,东边是冷家、西边是杨家,泾渭分明。东边村里的道路都是石板路,西边却不是。

冷家祠堂门楼上精美的砖雕(局部)

谁家的老宅子?

坍塌的门楼

“举人门”高大的围墙精美的砖雕

冷家在华山村地位显赫,冷家祠堂的建筑气势雄伟,砖雕、石雕异常精美,其豪华程度堪比金銮殿。李家祠堂不大,就在张王庙附近。而张家出了位李鸿章的管事张麒麟,发迹后,回乡建了三进42间,1400多平方米的积昌堂。张家老宅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是精美绝伦、古意盎然的晚清建筑。已经列为市级文保单位,是华山村民居建筑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住宅群,如今已经修缮一新。关于华山村的几大家族祠堂,还一直流传着几句俗语:

杨家祠堂池塘边,

冷家祠堂金銮殿。

李家祠堂庙旁边,

张家祠堂河东边。

火烧园

村中间有一处杨家的大宅子,20多年前的一场大火,整个被烧成了一片废墟。所幸的是封火墙起了作用,火灾并未秧及四邻。火烧园遗址占地挺大,当初是两进几十间的走马楼。

村中间有一处杨家的大宅子,20多年前的一场大火,整个被烧成了一片废墟。所幸的是封火墙起了作用,火灾并未秧及四邻。火烧园遗址占地挺大,当初是两进几十间的走马楼。

从断垣残壁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火势之大,青砖墙已经烧成了红色,过门石也已经烧得风化。

村中还有一些用乱砖砌成的房子,说明华山村也未能幸免于历年的战火,原有建筑也被毁坏很多。

“万顷良田”项目实施时,拆除了大量东乡的传统村落,多方呼吁之下,华山村幸免于难,但村中的古物件也被毁被盗不少。现在村西北路边的白色建筑,就是新建的村委会,很漂亮,但在古朴的村庄边上却显得有些突兀。为了更好地对华山古村进行保护利用,建议对整个村落进行整体性规划。

图片源于网络

其实这类公共建筑,完全可以按古村原来的风格建设,既满足一般办公需求,又保留华山村江南民居的原始风貌。如果再融入民宿、非遗展示中心、文化书画中心、居民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就可以迁出村里的部分单位,降低村内的建筑密度,更加方便恢复古村落的规划整治。这样,就可以摈弃氏族的界限,通过乡愁纪念馆等公共建筑,最大可能地为失去家园的游子,留住本土乡情,找到一处安放乡愁的地方。

特别感谢苏佳平先生、

解小祥先生仔细讲解。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