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咱们的队伍吗?(165)

主 编:崔晓汉

总撰稿:徐焰

顾 问:毛新宇

全国解放后,出于保卫国家安全的急需,中国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建立了完整配套的国防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开始后,邓小平为什么提出国防工业要走“军民结合”的道路?为什么又要求军工体系“从苏联制度中解放出来”呢?

改变国防体系单纯服务于军队,强调走以民养军的新路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便把建立自主配套的国防工业体系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从苏联引进的“156项”重点企业中,军工企业便占了44项。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对于提高国家的防务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这一体系基本上还是游离于整个国民经济和国家建设之外而另成一套。这种模仿苏联模式而建立起来的军工企业,又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使国防科技领域开发的新技术难以很快应用到经济建设中去,也不利于国防工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曾提出国防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并认真抓了国防工业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问题。这时的主要着眼点,是为了使国防工业摆脱由于开工不足、人员和设备闲置所带来的困境,并没有自觉地将其看作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纳入国民经济建设的轨道,因而未能从体系、制度这个根本上解决国防工业实行“两结合”的问题。60年代以后,中国长期进入临战准备,军品生产任务又压倒一切,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问题便被搁置起来。

70年代后期,中国军队采购军品的数量逐步减少,国防企业大部分设备和生产能力闲置。邓小平看到军工行业存在的这一严重问题,并借鉴了苏联因军工体系庞大而使经济背上沉重包袱的教训,一再提出要改变体制。1978年6月29日,邓小平在听取六机部和海军汇报情况时便提出了八个字:“以军为主,以民养军。”同年8月1日,邓小平在听取七机部汇报时进一步明确指出,国防工业要以民养军,军民结合。外国没有什么专门搞军用的。我们搬的是苏联制度,是浪费,是束缚技术发展的制度。要从照搬的苏联制度中解放出来。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这一思想,70年代末国务院、中央军委为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制定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在80年代,中国国防工业全面贯彻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彻底摆脱了传统的苏联模式,走出了一条军队和国防企业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道路。

民品产值为主体,注重发挥技术优势

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根据国防和军队建设由临战状态转入和平建设轨道的要求,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国防建设要自觉服从经济建设大局。为了尽可能地利用军事资源、军事设施为经济建设作贡献,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国防工业要打破“军民之间的界限,按照专业协作和经济合理的原则,促进企业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联合。”1986年6月,国防科技工业座谈会又进一步提出,国防科技工业要实行战略转变,既要为国防建设服务,又要腾出更多的力量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使军工的技术优势和科研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1987年,中国军工企业的民品产值已占总产值的三分之二,不过在随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中也出现了新问题。许多军工企业集中了最好的机械设备、密集的技术骨干,却用于生产低档次日用品,其成本比地方小厂高,既赢利不多又无助于提高科技水平,这不仅不符合军民结合发展高技术水平装备的思路,从经济角度看也不合算。为此,中国国防工业部门在处理改革与需求的平衡上,推出一个“大部分转民而少部分以军养军”的装备发展新思路。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军工企业在继续坚持以民品生产为主时,注重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着重开发高科技产品。如中国航空工业在80年代后由军品转产日用民品,开始效益不佳,于是把发展民用飞机确定为军转民的主攻方向,先后生产民用飞机1000多架,还出口到十几个国家,效益和技术成果显著。在“以军养军”方面,中国的军工企业研制了本国军队使用的绝大部分装备,同时出口参与世界军火销售竞争,还以成本较低的优势在国际兵器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实现企业扭亏脱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90年代后期和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不断完善国防工业运行机制,提高军民兼容程度,增强平战转换能力,终于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并反映时代特征的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

在改革深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国防工业由于原有包袱沉重,在 1998年曾一度成为全国亏损最严重的行业之一。1999年7月,中国实行了解放后国防工业体制的一次重大调整,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产研结合、供需分离、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实现了政企分开和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的集中统一管理。广大干部职工进行了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国防科技工业改革调整脱困的两个“攻坚战”,在短短几年内便取得了显著成果,2002年全行业总体上实现了扭亏脱困目标。此后,军工企业的产值增长速度比全国工业增长速度高出十个百分点,并连续四年保持快速发展。

经过近20年的努力,在核电、民用航天、民用飞机、民用船舶等产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调整都与建立寓军于民的新体制结合起来,使军工主导产业和高技术民品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近些年来,中国航空工业研制成功“枭龙”、“歼-10”战斗机和“山鹰”、L-15高级教练机,引起世界瞩目,并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具有了很强的竞争力。“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向全球显示了中国航天事业军民两用取得的巨大的成果。为了和平利用军工技术,中国政府还大力鼓励并支持国防科技工业发挥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以促进国民经济建设。2003年中国国防企业的民品产值比上一年增长20%,占国防科技工业总产值的65%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的国防工业经过体制改革后,不仅成为经济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为人民解放军提供了科技含量日益提升的武器装备。国防工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正将重点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作为21世纪前期的首要目标,并在努力缩小同先进国家的差距。实践证明,国防工业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向,才能走出一条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