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开展临床专科能力评估?

临床专科能力评估,评的是什么?

与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有什么区别?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发布《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要开展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卫健委在政策解读中提到: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未能充分理解临床专科的内涵,把学科与专科的概念混淆,在建设发展和评优评先等工作中过多强调科研和学术产出,忽视了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不符合临床专科建设提升疾病诊疗能力、保障人民健康的初衷,也就是“重学科、轻专科”“重科研、轻临床”。为引导医疗机构端正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方向,紧紧围绕“临床”开展建设,我委决定组织开展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并制定了《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办法(试行)》。

那么临床专科能力评估,评的是什么?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又与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是什么关系?

要评谁,评什么?

根据文件要求,此次评估覆盖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社会办医院的临床专科。这意味着医疗机构的临床专科将迎来一次“大比拼”。

根据评估程序,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方向分为重大专病、系统疾病领域、平台专科三个类别。每个类别具体评估临床专科(方向)及其评估操作手册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另行制定。

其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临床专科能力评估通用指标体系,包括医疗服务能力、技术能力(含创新能力)、质量安全和服务效率4个维度。各临床专科(方向)具体评估指标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在通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行业普遍水平、诊疗规模、覆盖病种和技术规范等因素制定。

国家卫生健康委按照临床专科(方向)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评估模型并对各医院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赋值,形成相关临床专科(方向)的“临床专科能力综合指数”(Clinical Specialties Capacity Comprehensive Index,CSCCI)。临床工作量或数据完整性不能满足评估条件的医院,不纳入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范围。

国家卫生健康委根据各医院相关临床专科(方向)的“临床专科能力综合指数”,按一定比例进行分档,形成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结果,并向行业公布。是否承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与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工作无关。

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周期原则上为4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医疗质量与评价处处长马旭东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临床专科能力评估,会用一套体系进行评估,原则上不会划分为两个赛道。不过对于成人专科和小儿专科,可能需要进行区分,在专科评估结果中备注,以示区别。另外,评估结果不排名,只公布结果区间,以避免医院只关注具体得分和排名,忽略了工作改进。

“此外,我们还希望更多社会办医院参与进来,与公立医院公平竞争、各凭实力,以评估结果引导患者有序就医。”这意味着,专科能力较强的民营医疗机构评估后分档有可能更靠前。

与“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

有何区别

马旭东表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单纯以项目推动专科发展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因此,在此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工作基础上,对临床专科能力开展评估,从推动建强每一个专科(学科),到引导医疗机构按照政策要求组织建设新型专科,提升临床专科解决患者疾病问题的总体能力,从“零件强”,到“系统强”。

马旭东强调,是否承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与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工作无关。打个比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是基于地区经济社会水平和医疗能力等基础上设置的,有些是“补短板、强弱项”的项目,相当于“助学金”。拿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只是代表得到了中央财政支持,并不是专科能力的“官方认可”。拿到“助学金”,不代表就是“优等生”,相关项目并不都能代表该领域的最高医疗水平。但社会和行业普遍存在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当做“代表最高医疗水平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群众错误理解和无序就医。

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相当于“奖学金”。在评估中拿到好成绩,是对医疗机构某一临床专科实力的客观认可。

另外,从《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遴选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技术突破与创新基础部分,呈现了对科研的要求。反映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较为偏重科研的情况。而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更偏向于面向患者的服务能力的评估。前者强调“专科的全面发展”,包括做好科研,后者重点在“看好病”。

没有病种就没有学科

“学科建设”这个词业内并不陌生。

医学作为一门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学科,学科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医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学科建设作为医院建设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承担着长期的战略性任务。

但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未能充分理解临床专科的内涵,出现“重学科、轻专科”“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学科建设评价与业务水平之间相互不匹配的矛盾,或多或少存在每一家公立医院。

例如:某医院骨科作为当地省市重点专科,拥有较好的学科建设评价表现,但是从具体临床业务能力的表现,像是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这类覆盖广大人群的择期手术,却存在全年手术量不足的窘境,也就客观说明了学科评价与业务水平不匹配的矛盾,又例如专科核心技术(项目)、新技术开展情况在整体评价体系方面占比有限,并且缺乏更全面、更标准化的目录。

因此,当前学科建设的难点之一,就是缺乏在专科业务能力的聚焦,弱化了价值医疗的内涵体现。

同时,部分医疗机构的专科布局割裂,没有做到以系统划分疾病诊疗单元,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原来的学科是按照医学教育和治疗手段划分的,如内科、外科,而现在的临床专科强调按照疾病诊疗链条、围绕患者的救治需求进行划分,如神经系统疾病,涉及内科、外科、影像等多个学科。因此,开展评估也是围绕对疾病的诊疗能力和对患者服务水平来进行。

此次,《办法》的中提到的“医疗服务能力、技术能力(含创新能力)、质量安全和服务效率”四个维度就是指导医疗机构明确临床专科建设方向和任务,回归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本质。

与“国考”主要评价院长不同,“专科评审”则重在评价科主任,属于垂直评价。对临床科室及科主任来说,它如同一面镜子,让科室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科主任作为科室的领头羊,更是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科室的发展路径,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