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就深深烙印在了中国人心中。尤其是隋唐开创了科举取士的制度后,更激发了读书人通过科举走向官场的动力。但古代科举的难度要远远高于今天的公务员选拔,否则也不会出现范进中举那样的社会闹剧。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没能走入仕途。但也有一些幸运儿,在古稀之年,有了报效朝廷的机会。比如咱们今天的这位幸运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高宗赵构在历史上名声不佳,做的最大的错事便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了岳飞,错失了收复河山的机会。很多人可能认为岳飞的死是秦桧在搞事,但若没有宋高宗的点头,岳飞又岂会无抵抗之力?所以宋高宗的格局,属实不够大。但评价一个人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即便是宋高宗这样的窝囊皇帝,也有可取的政绩。

比如在文化教育方面,赵构就很重视。他建立南宋后,充分认识到学校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为此,他对国子监的重建相对于其他中央机构更为重视。在他的指示下,南宋政府在临安重置国子监和太学,学生人数也从80人扩大至2000多人。仅绍兴十三年(1143年),应太学试的士子就近六千人,超过了南省试的举人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在赵构的倡导下,南宋的文化教育和科举长盛不衰。科举的目的是为朝廷选拔人才,而对于这些即将被朝廷任用的才子,皇帝也要亲自面试。尤其是殿试中的前三甲,更是在之后可以“天子门生”自居。1183年,南宋戊午科考试的前三甲分别是:黄公度、陈俊卿和陈修。

其中黄公度和陈俊卿是老乡,二人都是福建莆田人,陈修则是福州人。赵构先接见了黄公度和陈俊卿,发现二人很有文采,对第三名的探花郎也忍不住期待起来。结果等到陈修出现,赵构大感意外。没想到这名考生竟然白发苍苍。赵构问道:“爱卿就是陈修?今年高寿?”

陈修回道:“臣今年七十有三。”赵构当即明白,这陈修乃是“特奏名”制度的受益者。所谓“特奏名制度”,是宋代实行的一种特殊的科举制度: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叫“特奏名”,与“正奏名”相区别。这陈修考到了73岁,应该是一直没考中,最后被人推举附试的。

虽然陈修最后走了一条捷径,但不能否认他没有真才实学。当时考试题目中有一道题,题目叫《四海想中兴之美赋》。而陈修文章中的“葱岭金堤,不日复广轮之土;泰山玉牒,何时清封禅之尘”就打动了宋高宗。虽然他后来杀了岳飞,但不代表他没想过收复故土,重拾旧山河。而去泰山封禅,更是他毕生的梦想。陈修的这几句词,真的说到了他心坎上。

在之后唠闲嗑的过程中,宋高宗问陈修:“爱卿有几个儿子?”陈修尴尬的回答:“臣尚未娶妻,更无子嗣。”宋高宗念陈修学习的不易,为了勉励他,当场将自己后宫30多岁的妃子施氏赐给了陈修,还为其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当然,宋高宗之所以将施氏赐给陈修,发配出宫,一方面是念陈修学习的不易,另一方面是30岁的施氏已经算是人老珠黄,没有啥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赵构的厚爱,陈修自然感激不尽。而他身上发生的事,也让世人津津乐道,还特地为他编了一首打油诗:“新人若问郎年几?五十年前二十三。”如果条件允许,65岁让你考上公务员,但代价是终身不婚,你愿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