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是贾母安排到宝玉房里的丫头,也是暗中看好了将来要给宝玉当姨娘的人选,而王夫人却以她勾引宝玉的罪名私自将她撵了出去,事后才轻描淡写的告诉贾母一声。

王夫人为何没有请示贾母,就敢撵走贾母名下的丫头晴雯,而贾母知道后又为何没有和王夫人翻脸呢?

王夫人私自撵走晴雯,表面上看其实只是一个丫头的去留,在荣国府中属于无足轻重的小事,完全不影响贾府这个大家庭的生活和局面。但事实上,这个看似小事的事件预示了宝黛爱情的悲剧,也暗示了贾母王夫人两人在府中势力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王夫人无权撵走晴雯,却故意瞒着贾母撵走她

王夫人虽然撵走了晴雯,但细论起来,王夫人其实是没有权力撵走晴雯的。晴雯是贾母名下的丫头,林之孝的曾经就说过,“就是老太太、太太房里的狗儿猫儿,也轻易伤它不得”,这就是那时的所谓孝道。古代礼法首重“孝道”,所谓“百善孝为先”。所以王夫人此举触及了孝道的红线,堪称忤逆不孝。

因此撵走晴雯虽是小事,但王夫人却不可“擅自而为”。晴雯、金钏、鸳鸯、袭人等都是荣国府的丫头,是奴才,可王夫人有权把自己的丫头金钏打一巴掌并撵出去,却不可以擅自做主撵走晴雯,毕竟晴雯原是贾母的丫头。就算后来被派去到宝玉房中,但属于长者赐。为了体现对长辈的孝顺尊敬,对长者赐予的丫头要有所优待,不可欺辱,更不能不请示长辈擅自撵走,王夫人此举就是对贾母的大不敬。

这个从秋桐身上就可以看出来。当时贾琏从平安州办事回来,贾赦觉得他做得不错,就将自己房中的一个丫头秋桐赏于他为妾。秋桐到了凤姐那边,自为系贾赦之赐,无人僭她的,连凤姐、平儿皆不放在眼里,更不要说尤二姐了。秋桐为什么会如此张狂自大,就因为她是长辈贾赦赐给贾琏的妾。

还有鸳鸯也是,书中第七十二回中写到有一次贾琏回到家中,恰巧鸳鸯也在。这里贾琏的反应是这样的:

至门前,忽见鸳鸯坐在炕上,便煞住脚,笑道:“鸳鸯姐姐,今儿贵脚踏贱地。”鸳鸯只坐着,笑道:“来请爷奶奶的安......”

贾琏是正经的主子,可他见到鸳鸯却急忙“煞住脚”“笑道”,并把鸳鸯来自己院里比为“贵脚踏贱地”;而鸳鸯的反应呢,不但不行礼,反而“只坐着”与贾琏说话。

鸳鸯难道不懂主奴之间的尊卑吗,当然不是,只是鸳鸯是贾母身边的首席大丫头。贾琏对她的礼待就意味着对贾母的孝敬。

还有第二十回中,贾赦生病了,贾母打发宝玉去看望:

(宝玉)先述了贾母问的话,然后自己请了安。贾赦先站起来回了贾母话,……邢夫人见了他来,先倒站起来,请过贾母安,宝玉方请安。

宝玉作为一个晚辈来看望贾赦,贾赦和邢夫人为什么还要站起来请安回话?因为宝玉这时候代表的是贾母,他来看望就好比“贾母亲临”一样,那坐儿子儿媳当然要站起来回话才符合礼仪。

所以凡是贾母身边的丫头或者贾母派出去的丫头,都会“仆随主贵”,理应受到格外的礼遇。

因此虽然晴雯、袭人在宝玉屋里服侍,但是实际上她们还是属于贾母的人。

林之孝家的也说过,“晴雯是贾母派来的,到底是老太太的人”,撵走晴雯就是打脸贾母。这些规矩下人都明白,难道荣国府主母王夫人会不懂吗?

其实她不是不懂,她是明知不可而为之,宁愿冒着“不孝”的罪名,让人将病重的晴雯扒了衣服拽出去,导致晴雯最终死亡。

王夫人既然一定要撵走晴雯,她为什么不先请示贾母再处理晴雯呢?因为她担心贾母一旦得知消息,就会像当初不许贾赦讨要鸳鸯那样,同样不许她撵走晴雯,碍于“孝道”,王夫人便不好明着抗拒贾母的意志。

所以王夫人是特意不请示贾母,而且处心积虑瞒着贾母先撵走晴雯,形成既定事实,才等了一个贾母正在欢喜不好发作的机会“趁便”回了贾母。

2、王夫人回报给贾母的谎话

私自撵走晴雯,造成既定事实后,王夫人才告诉贾母:

(王夫人)见贾母喜欢,便趁便回道:“宝玉房里有个晴雯,那个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她比别人分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我就赶着让她下去了。若养好了也不用叫她进来,就赏她家配人去也罢了。”
“俗话又说女大十八变。况且有本事的人,未免就有些调歪。老太太还有什么不曾经验过的。三年前我也就留心这件事。先只取中了她,我便留心。冷眼看去,她色色虽比人强,只是不大沉重。”

但王夫人所说的话,句句是谎言。

首先,晴雯一向使力不使心,身体健康得很,哪里“病不离身”?

其次,贾母一向不穿别人做的衣服,晴雯的针线活是荣国府翘楚,自然贾母的衣服都是晴雯的手笔,哪里“懒”了?

又说晴雯得了“女儿痨”,事实上晴雯只是普通病症,好好调养自然就好,何曾是女儿痨?

还有说晴雯“分外淘气”“调歪”“不大沉重”,就是暗示说晴雯是狐狸-精,勾引宝玉。这可是天大的冤枉,晴雯虽然风流灵巧,但与宝玉之间明明是清清白白的。

听了王夫人的话,贾母是这样说的:

但晴雯那丫头,我看她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皆不及她,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的。谁知变了。

贾母的意思非常明确,晴雯是她取中的,给宝玉预备的妾,而且是唯一的人选。

但是,王夫人口中的晴雯却“病不离身”“分外淘气”“懒”,还得了“女儿痨”。

“谁知变了”,贾母这句话意味深长。对于王夫人的借口,贾母并不相信。所谓变了,是在王夫人口中的晴雯“变了”;贾母对宝玉所做的安排,经过王夫人的操作也“变了”。

事已至此,贾母只能用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知变了”,来含蓄表达自己的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贾母为什么不挑明王夫人的谎言,还接受了晴雯被撵的结果?

贾母为什么不直接挑明王夫人的谎言呢?其实这不仅仅是维持贵族世家的体面,也是贾母出于多重考虑有不得已的苦衷,这也正是王夫人敢私自撵走晴雯的底气。

因为贾母要为黛玉考虑,如果“木石前盟”能实现,王夫人是宝玉的亲生母亲,则王夫人和黛玉则是新一轮的婆媳关系。为了黛玉的未来,贾母不能也不敢在明面上得罪王夫人,以免将来黛玉在家庭关系中陷入更大的危局。

在贾母心中,“两个玉儿成双对”,黛玉嫁给宝玉是她最盼望的结果。

但是那个时代是男权的时代,女人只能从一而终,男人却拥有纳妾的特权。贾母深知男人薄情逐性的德性,就像她劝凤姐时说的:

“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似的,哪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世人都打这么过的。”

贾母自己也是这种妻妾制度的受害者,她曾说自从她嫁入荣国府,“连头带尾五十四年,凭着大惊大险、千奇百怪的事,也经了些。”这些事必然也少不了后宅常见的争风吃醋、阴谋算计。

虽然现在贾母在荣国府荣耀风光,但当年,贾母也没少因为这些事情伤心流泪气恼。因此贾母不希望自己疼爱的黛玉也陷入这种婚姻困境。在她看来,凭着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哪怕宝玉按照传统规矩纳两个妾,他也会疼爱黛玉,护她周全。

在这个问题上,就连丫头紫鹃也深知这个道理,她也曾劝过黛玉:

“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着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称心如意呢!公子王孙虽多,哪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丢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为妾为丫头反目成仇的。
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罢了!早拿主意要紧。姑娘是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黄金万两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

连紫鹃都明白的道理,久经世故的贾母如何不晓?

可是对于宝玉黛玉的婚事,贾母却没有办法决定。因为那是的规定是,子女婚姻由父母做主,父母不存由祖父母做主,祖父母不存由外祖父母做主。

黛玉父母双亡,又无祖父母,她的婚事贾母可以做主;可是,宝玉的婚姻却只能由父母贾政、王夫人做主,贾母只能建言而无决定权。

所以,为了黛玉的未来,贾母不能因为晴雯的去留而与王夫人较真;所以,贾母就算再喜爱晴雯,她也不能因为她而与王夫人撕破脸。

其实王夫人也是算定了贾母不会因为晴雯真的翻脸,因此她才“敢”撵走晴雯,她对这一行动的结果早已成竹在胸。

至于王夫人为何一定要撵走晴雯,“晴有林风”,王夫人对晴雯的态度事实上影射了她对黛玉的态度。王夫人撵走晴雯只是前奏,是弃黛取钗的一次预演,更是她即将全面夺权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