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小说中如果说起丐帮的历任帮主,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萧峰。
说萧峰在历任帮主中最具有执行能力、最有管理能力,并非虚言。萧峰为人精明、勤奋,对丐帮投入了自己全部感情,堪称所有帮主的典范。
管理精于操作
杏子林兵变时,全冠清控制住了大部分对他忠心的下属,萧峰一个人要面对数百人,就算他神功盖世,也双拳难敌四手,当时情况也是危机万分。
萧峰首先制服住了全冠清,点了他的哑穴,令其不能说出煽动的话。
制服带头者,剥夺其话语权,这是解决危机的第一步。然后解救忠于自己的帮众,在危机时刻,高级干部的表态和支持,说明权力系统还能正常运转,也使得叛乱不至于扩散。
危机解除后,萧峰又三刀六洞,不仅洗去了几个高级干部的造反嫌疑,也收揽了忠心下属。
但是收揽下属也绝不是一味的示恩卖好,要分别对待。带头的全冠清,必须坚决处理。
只办首恶,宽待余党,这样帮派将来才能正常运转。
萧峰的能力和才干毋庸置疑,不然他也不会稳坐江湖第一大帮主之位。
萧峰处理这种危机颇有心得。为耶律洪基处理平叛,就是处理丐帮危机的升级版,这也使得萧峰成为了位极人臣的南院大王。
缺乏战略头脑和眼光
萧峰虽然优秀,但并非十全十美,他有个致命的缺点,也就是这个缺点造就了他的个人悲剧。
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只会处理单一矛盾下的危机,一旦问题复杂,就自乱阵脚,缺乏战略的头脑与眼光。
当他平息了丐帮叛乱后,本以为事情已被平息,不料马夫人带了几个所谓雁门关血战的见证人,凭着两封信,就来指正萧峰是契丹人。
带头大哥的书信、汪帮主的遗书被萧峰看了以后,又听了智光大师的一番说辞,萧峰的心智就大乱,承认自己是契丹人,这未免有点不顾大局。
萧峰虽然处理问题精明,但从这件事上看出他只是精明,并非有智慧,没有大局观、整体观。
外部环境纷繁复杂,当敌人不知从何处来攻时,特别是牵扯到个人感情时,萧峰就变的特别脆弱,没有那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杀伐决断的思想,放弃了对丐帮的责任,也就不能当一个好的掌舵人。
立场不明
萧峰作为一个跨民族、跨时代的人文上的大英雄,他不肯帮辽攻宋,而大宋又怀疑他,在这个夹缝中,萧峰做出了一个最为悲情的选择。
他胁迫辽主耶律洪基立下永不攻宋的誓言,然后自尽,来洗刷自己背叛祖国的罪名,从这可以看出,在他的心中宋、辽并无分别,只有悲悯。
射雕中的郭靖心思单纯,没有在两条船中选择的困惑。身为大宋子民,自然就站在了宋的一旁,即便对手中有视若兄弟之人,他也一样能杀。
而萧峰是两边都不想得罪,总想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想保全有恩的大宋,又不想得罪有义的大辽,结果是两边都得罪。
立场不明,造成了萧峰进退维谷,在大是大非面前是没有中间路线可以选择,这也是作为一个帮派领导者的大忌。
这样必然导致行为反复,令下属也无所适从,看似两边都讨好了,往往最后是两手具空,这乃集体之大忌。
聚贤庄一战,萧峰已经和中原武林决裂,南院大王萧峰带领燕云十八骑在少室山亮相,从这个意义上看,萧峰已经认同了自己是契丹人的身份,也选择了契丹人的立场。
更何况他接受了这个南院大王的任命,在其位,要谋其政。宋辽的仇恨,他感同身受,既然坐上了这个南院大王的位置,宋辽开战,那是迟早之事,他岂能不知?
暧昧的坐到南院大王这个位置后,萧峰的内心实际一直在回避攻打大宋这个问题,幻想着不会出现这个结果,这种想法也未免太幼稚了,完全不像一个高层的管理者。
当全天下人认同了萧峰的新身份后,他脑海里竟然出现了悲悯仁慈的想法,这和要急速扩张的大辽的价值体系背道而驰,萧峰用这套价值体系来指导他的行为,定然为大辽所不容。
萧峰最后的舍身一跳,也完成了他的个人悲剧。这才是一场真正的悲剧,不同于那种天灾人祸,这是性格悲剧,是萧峰的性格把他逼到了绝境,也逼死了自己。
也可以说,萧峰的能力,不足以承受过大的压力,否则只能选择自我毁灭的悲剧。
萧峰有执行力,缺乏战略思维,又无杀伐决断的决断力,绝无可能带丐帮成长、壮大,他性格首鼠两端、态度暧昧、这样的人如果做一个领军人物的决策者,于己于他都是一种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