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依然在看这本《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这书名还挺有意思的。家其实本该是接纳、包容、充满爱、宽容、理解、尊重的地方,但是当这一切在一个孩子眼中都变得特别奢侈的时候,就说明父母该有的这部分积极的回应是缺失的,孩子如果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那么内心就会充满负面情绪。

而摆脱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观察它、感受它。为什么开心就要笑出来,但难过了一定要强忍、忽视或否定这种情绪呢?甚至有些人开心都不敢表现得太明显。

但是它们都是你的真实情绪不是吗?先去接纳它、追溯到它的来源、了解并理解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然后你才能与情绪和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的成长环境是他们最初来到这个世上唯一接触的东西,童年经历会让孩子逐渐加深自己的信念感。什么是信念呢?就是你不断在经历中得到验证、自己深信不疑的想法。

比如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家并不是个温暖的地方,或者认为情绪只能说明一个人软弱无能而从不表达情绪,认为快乐是很难获得的东西,认为什么都不做也不会被批评等等。

你长期以来的经历,以及那些经历给你带来的感受都会让你认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会让你认为所有家庭都一样、所有人都在经历着和你类似的经历。

直到你开始接触家以外的环境,你才会发现其他小朋友的父母和你不一样,他们的经历和你不一样,甚至其他人和你的想法也不一样。

然后慢慢会觉得自己的父母并不像他们口头上表达的对你那么好,但是你依然会在他们批评指责你时,下意识为息事宁人而道歉。

同时,你还会逐渐发展出内疚感,你怎么可以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好呢?接着你会用父母给你洗脑的那套说辞来指责自己,以确保你和父母原本的相处模式能够得到保障,也确保不会因为自己对父母产生质疑而内疚。

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原本的信念根本就是错误的。如果你一方面极力排斥负面情绪、否定自己的真实感受,一方面心里又积压了太多负面情绪,不知该如何处理,那么你需要放下对自己的质疑、放下因质疑父母的做法而产生的内疚感,先暂停一下原有的信念,听听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去体会最真实的感受。

人们之所以会逃避自己的情绪,是因为当他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产生情绪的瞬间没有得到安抚,没有人为他们提供情绪价值,这其实是疏于照料的体现。

让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关注和被爱的,所以慢慢就发展成了只要有糟糕的事情发生,就会逃避负面情绪,因为成长经历让他们坚信“情绪这东西太矫情,不必理会”。

曾经在疏于照料与陪伴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才会认为这些情绪是不重要的,也会认为有情绪是很丢脸、很软弱的表现。

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情感账户的。被安抚、被理解、被爱,你的账户就是正数,你也可以理解他人的负面情绪,可以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反之,你就会逃避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同时你也很难理解他人的情绪。

逃避的东西,总要面对,犯过的错也早晚要纠正,没有什么事情最终能够被彻底忽视掉。所以不论内在还是外在,就接受真实的一切,长远考虑是最简单的。

去构建自己相对积极的信念,确定自己能力范围,不要因为曾经长期经历忽视、冷漠、打压,就去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而是试着去倾听和理解那个曾经你一直逃避的那部分自我,记录那些能够取悦自己的经历、用心感受那些积极的情绪,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创造更多让你感到快乐的体验,让自己拥有快乐的能力。

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高能量姿势、冥想、正念呼吸等方法来练习接纳、平稳、舒缓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写日记来客观记录真实经历,观察让情绪跌宕起伏的真正原因,这样你就能够逐渐接纳真实的自己。

接纳自己是个有快乐和悲伤情绪的普通人,接纳自己每一个自然的状态,不必拿自己的人生去成就其他人的期待。你有自我期待完成的事情、发挥的价值吗?去做就好了。

你曾经的需求没有被关注到,这是事实。不是说父母没有关注你的需求,你的需求就不值得关注,你就不值得被爱。你的感受来自于你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但是他们对你疏忽的行为只是构成你的经历本身,你的感受并不能得出你值不值得被爱的结论。这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去体会真实的世界,开心就笑、悲伤就哭,你有权利去体会任何开心的和糟糕的情绪。体验越是深刻,你就会对自己越了解,对自己的了解和理解程度越深,也就越是有理解他人的能力。

这时候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因为你的变化而得到改善。在交往中,你不必一门心思考虑如何满足他人的需求,你可以倾听自己和他人的真实需求,会懂得平衡双方能够在沟通中分别获得什么,会尝试提出自己的合理需求,同时也会对他人不合理的需求及时制止。

你不会再担心拒绝他人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而是你怎样向对方表达你的真实需求和感受。你会逐渐明白,你由衷地感到快乐和幸福时,你的情感账户中才有能够拿得出来的东西分享、传递。

而在你情感账户为负数时,你能传递的能量、你能提供的情绪价值,都只会让你就感到越来越孤独。

用心感受和体验,你会发现,生活既充满惊喜,也随时将要面临挑战;独立自主与适当依赖之间并不矛盾;每个人都有优势和不足,不要放大任何人的任何特质;真正地自我保护,是避免自己持续受到同样的伤害,而不是逃避你不愿面对的事实;你现在能够接纳的情绪,才不会成为无法触碰的雷区;不愿了解和理解自己的人,也没有了解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我们能够接纳的东西越多,我们内心的韧性就会强。

以上,希望大家都能活得更清醒、更通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