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 者丨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编 辑丨洪晓文

受到疫情及加息周期冲击,港股连续4年呈现下行趋势,IPO活动因市况转弱而减少,外界近期有一些唱衰香港的论调出现。笔者认为,在此情况下不能就香港谈香港,而应把其放在全球大格局与历史大趋势中来评估。

回溯历史,全球此前共经历四次产业大转移,香港均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其间不断促进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向高端产业转移,也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在第一次全球产业转移时,英国曾面临着“伦敦玩完”的质疑;美国产业大规模转移到日本时,也涌现出“日本会买下美国”的忧虑。但伦敦与纽约至今仍然保持着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当前进行中的第五次全球产业大转移,正由中国内地转移至东南亚、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关键就在于洞察本轮产业转移的趋势,从而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成功之路。

一直以来,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笔者认为,它同时也可以是内地企业的战略支点。把香港作为“跳板”,内地企业可以辐射至中东、东南亚及南美等地区。在第五次产业大转移中,寻找投资机会、支持技术升级、重塑产业链,这些都为香港带来巨大的专业服务需求空间。例如在具传统优势的金融市场,香港与内地的互联互通已有十年,若有条件把互联互通的成功经验拓展到更多更广泛的金融产品领域,如金融衍生品、大宗商品、保险等领域,有助于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帮助内地企业出海、担当“超级联系人”,更是香港的用武之地。不少企业有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香港可着重挖掘相关机遇,吸引内地转移到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地企业上市融资,同时也推动香港上市公司的国际化比例。内地经济在产业重组过程中,一方面对外迁出了部分中低端制造业,另一方面对内也有着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香港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在支持内地科技企业上市融资之余,也要凭借自身的国际化优势,逐步成长为全球科技企业的区域研发中心。

事实上,香港已经在该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以前港股市值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金融、地产、基础设施等传统行业。如今经过多次上市制度改革,上市公司中新经济股票的融资比例超过60%。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物科技公司,而香港已经成为亚太生物科技融资中心。此外,香港还拥有丰富的保险产品和服务,2023年内地客新造人寿保险新增保费同比增长了27倍;香港资产管理金额超过4万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来自香港以外的投资者。同时,香港亦是最大跨境财富管理中心,仅次于内地的亚洲第二大私募管理中心。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以来港人北上消费如火如荼,有一些声音担忧其会对本地零售及地产行业带来冲击。其实,北上消费可以说是一个正常的市场选择行为,港人能以同样的价格获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而与此同时,当前内地旅游行业增长非常迅猛,特别是年轻游客已经不再痴迷奢侈品,更多看重的是消费体验。因此,对于香港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为内地居民提供稀缺的消费选择。香港需要考虑转变传统的旅游经济观念,发掘自身独特的多元国际文化资源,开发更多体验好、参与感强的旅游项目吸客。例如,对于内地很多省市都想发展却还未能成功铺开的赛马活动,香港拥有丰富经验;又如,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大都会,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广泛而密切,较为容易邀请到国际明星来举办各类比赛与演唱会,可以通过“盛事经济”吸引大量来自内地的消费者。

在消费市场迎来转变的同时,香港正处于新一轮大规模吸引外来人才的新阶段。从香港的发展历史看,每一次经济起飞之前,都会经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入。流入的人口扩大了经济增长要素,也为每一次的经济起飞奠定基础。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往往与其是否能够汇聚人才的能力息息相关。

无论是各国之间还是一国之内,人口通常会向具有吸引力的地区集中,例如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城市群,以及美国的纽约和旧金山城市群、日本的东京和大阪城市群。香港应当抓住机遇发展成为千万级人口的国际大都会,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在全球人才竞争中保持优势。毕竟人才汇集除了直接有益于科创和金融发展,同时还能带来大量的基建投资需求,为香港经济实现新的起飞,奠定人力资本方面的基础。

SFC

本期编辑 刘雪莹 实习生 赵凤铃

21君荐读

如何守护“舌尖上的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