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现在越来越遭司机怨恨了,如果说无休止的价格战和高抽成,还可以归结为行业内卷,平台为了生存不得不这么做的话,那对乘客和司机明显双标就只能是平台背锅了。

跑网约车的司机朋友应该都遇上拖欠车费的事情,司机一不能联系乘客,二不能让平台垫付车费。只能一遍遍按着催付按钮,祈求乘客什么时候看见了能付一下车费。虽然有些只是十几元的小单,但堆积起来可是千百元的欠款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段时间,新闻媒体曾报道,广东佛山一名司机3年前接的一口价订单到现在乘客还没付款,每次向客服反映客服也只会说帮忙催款,但是催了3年也没看到结果。欠了三年的可能并不常见,但欠了小半年的还是很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滴滴、T3、一喂顺风车等出行平台都有垫付机制,但是不是所有订单都垫付,而那些平台不垫付又催不到款的订单,很多时候司机师傅们只能自认倒霉。因为就算打电话给客服,客服的回复永远是催一催,但是究竟催没催、怎么催,我们也不得而知。

从结果来看,这种催促效果不大,司机想把钱要回来基本上不可能的。有些司机自认倒霉,继续跑车,有的司机咽不下这口气,天天骚扰客服,最后被拉入黑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约车的欠费机制,也诞生了一条灰色产业链。有的乘客从网上买一个或者免费申请一个手机小号,就用这个小号来叫车,反正小号用完了也就不再用了,钱当然也不会支付。不过这个方法费时费力,不适合个人尝试。更多的是工作室代叫车,专门替人下单打霸王车的,如果平台不垫付,薅的就是司机的羊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情况下你要去怪谁?是去怪那些贪小便宜的乘客,还是去怪那些助纣为虐的平台,欠费机制是否合理,能否提前支付杜绝这个现象?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大额订单乘客是需要预付款的,司机也不会在长途上跌跟头。但跨城订单毕竟是少数,日常十几元一单就算肥单了,而这也是拖欠车费的高发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我们也不得不发问。为什么司机在附加费上多收钱,平台能追责,但是乘客恶意逃单,平台却无能为力呢?

平台每笔订单都抽成,为什么不帮司机追回欠款吗?亏钱都是司机的,赚的都是平台的么?有的司机甚至在平台赚的钱都无法提现,不能提现的平台又该如何追责呢?

在这些问题上,平台是否失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