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讲完了《大学》里的三纲,继续来看后面的八目,八目就是体现在这一段里面。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一大段看上去很长,其实总结下来就是这八目,只是前面是从上往下,后面是从下往上,这也正对应着圣人和凡夫的区别。
所谓八目,从上往下看就是: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如果是从下往上看就是:物格、知致、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平天下。
接着来重点讲讲这八目,八目的前面从格物到修身,其实都是属于三纲里面的"明明德"。
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属于三纲里面的"亲民"。
前面是修为自己以明明德,后面是普度众生以亲民。
这八目看似好像是分开的,但其实它们是一体的。所以王阳明说:整本《大学》,一个诚意足矣。
也就是说,只要做到了诚意,就说明其他的东西都已经做到了。
同时格物也是一样的,所以王阳明说:格物是止至善之功。
至善是什么?我们最后就是要"止于至善",达到至善的地步,这就是果位,也就是成为了一个大圣人。
那么你想要成为大圣人,最终就是落在这个"格物"上面。所以"格物"很重要,它是儒家修身功夫的起点,也是终点。
一个“格物致知”就能贯穿儒家所有的学问,但是很多人对“格物致知”却存在着一定的误解。
大部分人认为“格物致知”,就是通过不断的去探究万事万物背后的原理,或者探究万事万物的规律,从而积累很多很多的知识,他认为这叫格物致知。
但是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它本质上面其实是在向外求,我们知道向外求肯定是有问题的。
你看万事万物何其之多,一花一草,大千世界,这么多事物。如果需要每一个事物,你都要去探究它背后的规律,它背后的原理,然后你才能悟道。
但是你探究得完吗?你这一辈子你也探究不完,那探究不完,你就没办法见性悟道了吗?你就没办法成为一个大圣人了吗?
所以这不是圣人所走的路,绝对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向外求,而是要向心里面去求,要向内求,你才有可能去证悟大道,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大圣人。因为心即道、心即理、心即性。
并且你向外求取很多知识的时候,你与后面的“诚意、正心”是分开的。
不然你可以试想一下,我学了很多东西,来致我的知,丰富我的知识,但是它跟诚意又有什么关系?它跟正心又有什么关系?
这个知识好像在这里就已经被分开了,所以它不是一贯的,它不是"一以贯之"的,那么就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