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投诉类舆情
如何应对???
2月17日,游泳运动员傅园慧称在长白山包车遭“半路加价”发博求助,引起众多网民关注,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第一。凭借强大的“名人效应”,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当日,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官方微博长白山发布发文《长白山严厉打击非法营运等行为 坚决维护每一名游客的合法权益》,文中称当地交通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和《吉林省交通运输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对当事司机按上限处以3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无论从处理效率还是从处理力度看,当地的反应都比较及时,也得到了傅园慧继续发文称事件已经解决的印证和呼应。但这一事件的快速解决,也让媒体和公众有所疑虑,如央视网提问,假如求助的不是傅园慧呢?实际上这里引申出的,就是如何应对此类名人投诉引发的舆情。
01
名人投诉引发的舆情普遍具有升温快、传播广、话题扩展性强、跟进报道多的特点。
升温快和传播广,是因为事件加持了名人自身的影响和流量,舆情的起步就是高量级,能够迅速得到公众关注,且因为名人具有更强的可信度,也让公众多相信所言属实。
话题扩展性强,一方面是反映问题自身的矛盾和模糊性,让公众期待了解事实真相和期待调查处理结果,一方面是名人的行程、近期热点等,都可以做为事件的叠加因素,让报道有更多素材可用,此外名人尚且如此,普通人情何以堪的心理,让公众的代入感更强,易激发不满情绪。
跟进报道多,则是由于名人往往是通过其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发声,且可能有持续跟进,信源明确,容易联系,且账号下的评论互动都可以做为报道素材使用,媒体也可以方便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名人,以得到更多细节。同时,涉事方的信息通过网民搜索曝光等形式也可能被快速挖出,事件另一方的声音出现或情况爆料都让可做的报道更丰富,加之涉事处理部分的态度及发声,则让事件成为有投诉有回应,有问题有处理的闭环,让回溯式报道和对处理结果的评价评论成为新闻点。
02
回应名人投诉可能引发选择性处理质疑。
对于在旅游维权、秩序管理等方面出现的名人投诉,其实都不是个例,在及时解决名人诉求的同时,要关注“普通人”的心理变化。舆情事件初期,名人的投诉会被看做是相似利益被侵害者的代言人,这样的情况我也遇到过,或者我可能也会遇到,是部分网民关注这类事件的共同心理,希望事件得到响应和处理,也知道若自己有此遭遇该怎么办?
舆情事件中期,随着主责部门的介入和工作,网民们会把关注点转为对这个处理效率和力度的评价,是快是慢是轻是重,特别是看到主责部门和投诉名人间的互动时,会产生某种落差感,出现为啥这个事会处理这么迅速,是不是我遇到也会如此的疑问?
舆情事件的后期,特别是出现了其他网民有类似遭遇处理结果却不理想,甚至石沉大海的内容传播时,有些网民们心理就会出现,果然还是名人效应管用,果然是正常投诉不如写小作文管用,果然主责部门不怕投诉就怕舆情的认知。
03
应对名人投诉类舆情的工作思路。
从工作逻辑上,要强化对事不对人;从工作措施上,要强化规范处理;从回应方式上,避免单一针对;从回应内容上,要做知识扩展。
对事不对人,是要淡化事件中的名人身份,可以不提及投诉者的具体姓名身份,以有游客反映,接到群众投诉等代替,以体现要处理的核心是游客反映的某个问题,而不是因为谁的反映才去关注处理。
强化规范处理,则是体现这类投诉的标准程序如何,如讲明是按照既定方案和流程启动调查程序;或是本来游客已经通过线下或其他方式反映问题,就要以最初的接报时间为工作起始点,而不要强化网上的传播和热度,特别避免“针对网传什么情况,某部门高度重视,迅速开展调查”这类明显是为回应舆情的词汇和写法;对于工作措施介绍时,应注意还原当时事件的实际影响,如是不是真把游客扔在路上,还是虽有争执但仍完成了旅程。
避免单一针对,是最好不要仅针对名人反映的情况进行单独回应,避免个例特例印象,更不要在社交平台回应时,去@对方账号。建议可考虑,把类似遇到权益侵害,反映后主管部门及时调查处理的事例做为汇总通报,如在强调主管部门切实维护游客权益时,举出若干个事例,把名人这事作为事例中的一件而不是唯一一件来讲,更能体现处理得一视同仁。
知识扩展指官方通报时,可以把遇到类似情况的反映途径、举方方式、需注意保留并提供的证据证明等加以说明,以让更多网民了解到,若自己遇到这类情况该怎么办,这种知识普及是针对更广大网民权益保障的。
福尔猫斯
一个不愿露脸的业内人士,告诉你舆情后面的可能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