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科生教培之探》

作者:马荣春 著

ISBN:978-7-5764-1152-2

定价:88.00 元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

《法科生教培之探》是作者从教近二十年来的切身经验与感受的“结晶”,是一个“法科从学者”一路同时蜕变成长为“法科研究者与教育者”的“纪实”。《法科生教培之探》是对《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的一个积极响应,作为一部专门讨论“法科教改”,从而是法科生教育培养的个人心得之作,其既可作为法科生的一本读物,也可作为法科任教者包括研究生导师的一本读物。

·作者简介·

马荣春生于1968年5月25日,江苏东海人;中山大学法律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刑法学博士后。自读小学开始,文学遂成为特别喜好,高考本科志愿顺序依次是中文、历史和法律,但最后读了商业中专。中专毕业后,先后在东海县商业系统做过统计员和保管员,同时参加法律专业自学考试,曾经做过2年律师并在法院工作3年;先后任教于南昌大学、江苏大学和扬州大学,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律系教授、江苏润国律师事务所律师;江苏省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案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南京市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6部,完成省部级课题4项,获得中国法学会第十三届“青年法学论坛”征文二等奖、中国法学会第十三届“法学家论坛”征文二等奖、第一届“方德法治研究奖”三等奖、江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十四届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二等奖等奖项;位列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者期刊论文排行榜(2006—2018)第40名;现已在《青年文学家》《辽宁文学》和《连云港文学》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若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容简介·

本书以“法科人才培养”为基调,从法科本科生教学和法科研究生科研到法科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再到法科人才特别是法科研究生的成长进步所需要的学术伦理和学术平台,《法科生教培之探》集中展示了作者法科从教以来的亲身尝试和点滴思考,亦即一部专门讨论“法科教改”问题的多年积累之作与个人经验之谈。主要以刑法学科中的具体问题为例证,以“夹叙夹议”为行文手法,《法科生教培之探》由“上篇:法科本科生教学”“中篇:法科研究生科研”“下篇:法科导师责任”和“延伸篇:法科的学术尊重与法科刊物的宽容性”四篇构成。

·序 言·

首先,本著之所以采用“法科生”而非“法学生”的说法,是因为本著既直接针对本科生,也直接针对研究生,而按照当下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研究生包括学术型和专业型。由此,法科生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构成了法科人才教育培养的基本内容,从而是法治建设的“题中之义”或“广含之义”。

以“法科人才培养”为基调,从法科本科生教学和法科研究生科研到法科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再到法科人才特别是法科研究生的成长进步所需要的学术伦理和学术平台,《法科生教培之探》集中展示了作者法科从教以来的亲身尝试和点滴思考,亦是一部专门讨论“法科教改”问题的多年积累之作与个人经验之谈。《法科生教培之探》主要以刑法学科中的具体问题为例证,以“夹叙夹议”为行文手法,由“上篇:法科本科生教学”“中篇:法科研究生科研”“下篇:法科导师责任”和“延伸篇:法科的学术尊重与法科刊物的宽容性”四篇构成。

“上篇:法科本科生教学”是由“法科本科生教学的技术思维”“法科本科生教学的内容思维”“法科本科生教学的目标思维”“法科本科教材编写的完善”“法科研究型本科教学”和“法科交叉型本科教学”六章构成。在“上篇”中,作者作出了如下基本论证:法科本科生教学的哲学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趣味性思维、情感性思维、智慧性思维、求真思维、务善思维和致美思维,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特别是“真善美思维”能够赋予法科本科生教学以“教育养成”功能;由于存在着从形式到内容的多方面问题,而本科教材本是专业基础知识的基本载体,即本科教材是本科生获取专业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故法科本科教材需要从多方面来完善编写;法科研究型本科教学仍然应予提倡和尝试,但不能在玩“教学花样”中丢掉传授专业基础知识这一“根本”,且应将本科生同学对专业问题的“理解性”作为学习成绩的考核重点;“学科交叉”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方法,而且或首先是包括法学在内的本科教学方法。法学本科教学的“学科交叉”的必要性,是由传统“照本宣科式”或“涂鸦式”灌输型教学的弊端所对照出来的,是得到了法学教育发展和法治人才培养要求说明的。法学本科教学的“学科交叉”的可行性,不仅体现在法学二级学科和其他非法学学科的发展所提供的知识供给上,而且体现在法科任教者可将学术研究的“学科交叉”思维转用到法学教学之中,甚至可以结合随堂听课制而得到进一步说明。法学本科教学的“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的新文科发展提倡不仅不矛盾,而且“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可以相互促进。从远近不同的示例中,法学本科教学的“学科交叉”最终是将其他学科中的理由、道理或规律借用到法学教学中来,以使得同学们对法学知识获得更深、更透的理解与领会。法学本科教育的“学科交叉”应将跨学科的制度化培训和跨学科的精心备课作为保障与落实。

“中篇:法科研究生科研”是由“法科研究生的科研要诀”“法科研究生的科研目标进阶”“法科研究生的平时论文写作”“法科研究生的论文架构”“法科研究生的深谙与直觉”“法科研究生的命题妥当性意识”“法科研究生的学术标杆意识”七章构成。在“中篇”中,作者作出了如下基本论证:当牢记且落实“关注现实,学科交叉(融合)”“善于联想,视野开阔”“紧抓‘三理’,严守逻辑”这三个科研要诀,如此法科研究生便有望实现从“尊重权威,怀疑权威”到“关注热点,不忘根本”再到“循序渐进,攀升境界”的科研目标进阶。法科研究生应将平时的论文写作视为一种事关自身夯实基础和提升科研能力的“硬道理”,且此“硬道理”包含“勤写勤改”是“硬道理”、选好题目是“硬道理”“写作即科研”是“硬道理”和“形成写作获得感(成就感)”是“硬道理”。在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绪论)和结语特别是主体上,法科研究生论文都应有从形式到内容的严格讲究,以体现学术训练和提升学术能力。“逻辑顺畅性”与“实践可行性”分别是“法科命题妥当性”形式层面和实质层面的判断标准。在领会“学术标杆”有着“特色学说”和“普遍学理”乃至“学术操守”意义之后,“法科学术标杆”应以“体系化的独创性”作为识别标准,而中国法科的“学术标杆”须将中国当下的生活实际作为自己的“立杆根基”,且应将古今中外的法科理论和法治智识作为学术营养。于是,在养成“法科命题妥当性意识”的基础上,法科研究生还应养成“法科学术标杆意识”,从而养成“法科命题妥当性意识”和“法科学术标杆意识”,最终便是法科研究生在法科学术或法治实践层面的“真才实学意识”。法科研究生应深谙“形塑信仰”“宽严相济”“探求道理”“设计方法”等法科品性,且应在勤奋付出中形成“结论在先,理由待详”的专业直觉,而专业直觉是一种专业敏感能力,是法科研究生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的一种自然反映。

“下篇:法科导师责任”是由“法科研究生培养中导师的情感责任”和“法科导师对研究生的‘三教’与信心增强”共两章构成。在“下篇”中,作者作出了如下基本论证:在法科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中,导师的情感责任就是导师在“健康有界”中对研究生同学“做人”与“做学问”的“爱心责任”,故除了在日常教育培养中的“教其巧读”“教其敢思”和“教其勤写”,导师还应从夯实专业基础和成果展示上增强法科研究生的专业信心与科研信心。“法科导师责任”可被纳入法科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师风考评”,甚至可以成为法科研究生教学评估的一项内容。

“延伸篇:法科的学术尊重与法科刊物的宽容性”是由“法科的学术尊重”与“法科刊物的宽容性”共两章构成。在“延伸篇”中,作者作出了如下基本论证:由于直接事关中国法科学术的发展与繁荣,故以尊重事实、尊重专业知识、尊重他人学术劳动和学术成果、尊重学术异议者为内涵的学术尊重,是中国法科至为重要的学术伦理。学术尊重的法科伦理构成了法科研究生成长进步的“外部环境”,因为其所营造的是一种宽松、自由、和谐与公平的学术氛围。法科刊物应该具备对“作者身份”、学术的“片面深刻”和文风的“民主自由”等多方面的学术宽容性,摈弃“身份歧视”能够使法科刊物成为有助于法科研究生成长进步的学术平台,因为作为法科学术队伍的生力军,他们的学术声音需要被关注甚或倾听,而他们的思考与成果需要展示平台。“法科的学术尊重与法科刊物的宽容性”是法科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延伸话题或“广含之义”。

《法科生教培之探》是作者从教近二十年来的切身经验与感受的“结晶”,是一个“法科从学者”一路同时蜕变成长为“法科研究者与教育者”的“纪实”。《法科生教培之探》是对“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的一个响应与尝试,作为一部专门讨论“法科教改”的专著,《法科生教培之探》是法科生教育培养的个人心得之作,既可作为法科生的一本读物,也可作为法科任教者包括研究生导师的一本读物。

序言可上下滑动查看

·目 录·

上篇 法科本科生教学

第一章 法科本科生教学的技术思维003

一、法科本科生教学的哲学思维003

二、法科本科生教学的逻辑思维008

三、法科本科生教学的形象思维013

第二章 法科本科生教学的内容思维023

一、法科本科生教学的趣味性思维023

二、法科本科生教学的情感性思维030

三、法科本科生教学的智慧性思维038

四、法科本科生教学“四性交融” 的重要意义040

第三章 法科本科生教学的目标思维045

一、法科本科生教学的求真思维045

二、法科本科生教学的务善思维050

三、法科本科生教学的致美思维054

四、法科本科生教学目标思维的最后强调059

第四章 法科本科教材编写的完善071

一、避免自相矛盾071

二、避免举例论证的“适得其反”072

三、避免举例莫衷一是073

四、避免概念划分不合形式逻辑073

五、避免概念特征表述冗长拖沓075

六、避免缺少概括076

七、避免问题展开层次散乱或游离主题077

八、避免措辞不慎或语句臃肿或句子成分不当省略079

九、避免标点符号缺漏、多余或不当081

十、避免学科之间的逻辑脱节083

第五章 法科研究型本科教学086

一、法科研究型本科教学的概念及其意义086

二、刑法研究型本科教学何以可能088

三、法科本科生教学如何成其为研究型教学090

四、法科研究型本科教学的最后强调095

第六章 法科交叉型本科教学099

一、法科交叉型本科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099

二、法科交叉型本科教学的示例及其启示104

三、法科交叉型本科教学的保障与落实109

中篇 法科研究生科研

第七章 法科研究生的科研要诀115

一、关注现实,学科交叉(融合)115

二、善于联想,视野开阔120

三、紧抓“三理”,严守逻辑126

第八章 法科研究生的科研目标进阶132

一、尊重权威,怀疑权威132

二、关注热点,不忘根本135

三、循序渐进,攀升境界138

第九章 法科研究生的平时论文写作144

一、勤写勤改是“硬道理”144

二、选好题目是“硬道理”151

三、“写作即科研”是“硬道理”157

四、形成“写作获得感(成就感)”是“硬道理”159

第十章 法科研究生的论文架构165

一、法科研究生论文的题目165

二、法科研究生论文的摘要等170

三、法科研究生论文的主体173

第十一章 法科研究生的深谙与直觉181

一、法科研究生应深谙法科品性181

二、法科研究生应形成专业直觉184

第十二章 法科研究生的命题妥当性意识189

一、法科命题妥当性的社会责任感189

二、法科命题妥当性的双重意义192

三、法科命题妥当性排斥的命题倾向202

四、法科命题妥当性的两个层面216

第十三章 法科研究生的学术标杆意识228

一、中国法科知识生产中学术标杆的意义228

二、中国法科知识生产中学术标杆的识别238

三、中国法科知识生产中学术标杆的树立242

下篇 法科导师责任

第十四章 法科研究生培养中导师的情感责任253

一、法科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导师情感责任的现状253

二、法科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导师情感责任的体会255

三、法科研究生培养中导师情感责任的实质259

第十五章 法科导师对研究生的“三教”与信心增强267

一、法科导师对研究生的“三教”267

二、法科导师对研究生的信心增强273

延伸篇法科的学术尊重与法科刊物的宽容性

第十六章 法科的学术尊重287

一、法科的学术尊重即法科的学术伦理287

二、中国法科学术尊重包括尊重事实288

三、中国法科学术尊重包括尊重专业知识293

四、中国法科学术尊重包括尊重他人的学术劳动和学术成果297

五、中国法科学术尊重包括尊重学术异议者303

第十七章 法科刊物的宽容性308

一、法科刊物应宽容作者的“身份”308

二、法科刊物应宽容学术的“片面深刻”310

三、法科刊物应宽容来稿文风的“民主自由”316

后记 321

目录可上下滑动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容来源:第五编辑部

编校排版:信息中心

审核签发: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