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国新办举行近期投资、财政、金融有关数据及政策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苏社表示,“十四五”以来,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196亿元,加强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文化旅游、社会服务、全民健身、“一老一小”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补齐社会领域的短板弱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是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改善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扩大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支持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同时,持续提升中央高校、中西部高校、优质医学和师范院校的办学能力,强化内涵式发展。

二是建设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聚焦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支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妇女儿童等人群健康服务,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三是支持社会服务和全民健身发展。持续推进社会福利、残疾人、退役军人服务设施建设,补齐殡葬设施短板。支持体育公园和社会足球场地建设,改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条件。

四是提升“一老一小”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出台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推动托育服务体系发展壮大,在部分城市开展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

五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印发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支持三星堆、汉魏洛阳城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设。出台《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推动“一老一小”普惠服务向社区延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苏社指出,下一步,重点是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落实好2023年版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同时,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和撬动作用,统筹用好其他资金渠道,积极推进重点民生领域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推动完善社会民生政策,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那么对于市场上的托育机构来说,单一托育产业升级成社区康养+托育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创新模式,也为托育从业者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社区康养+托育模式将托育服务与社区康养相结合,在社区内建设托育机构,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的照护服务,同时也可以让老年人和婴幼儿在一起,增进代际交流和互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最后,社区康养+托育模式也有助于推动托育产业的升级和发展。通过与社区康养的结合,托育机构可以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这种模式也有助于提高托育行业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进入该领域。

将托育服务与社区康养相结合,既能够满足婴幼儿健康成长的需求,又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也为托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推广这种模式,让更多的家庭享受到更加优质、全面的托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