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笔 牛牛
01 刚听到这个消息,饭都吃不下了
雪子打在雨伞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街道的角落里,还残留着积雪。
2月24日,元宵节。我去杭州市区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医院,看望一位即将捐献的志愿者。
下午1点多,我来到采集医院。
住院楼20楼,这一层是血液科病区,住的是血液病患者。正值午后,不少家属把吃完的盒饭从病房里端出来,还有穿着病号服的患者,在走廊上活动。
走廊的尽头,是捐献者住的“爱心采集室”。我敲了敲门,把门推开一条缝。
我说:“请问徐毅住在这里吗?”
一个清瘦的人影,朝我点了点头。
徐毅30多岁,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面容白净,给人一种文质彬彬的感觉。
房间里还有徐毅的太太和6岁的女儿,以及徐毅的母亲。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地。
几天后,徐毅将在这里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浙江省第10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徐毅邀请我坐在靠窗的沙发上。我们面对面,聊了起来。
徐毅说,他是前天入院的,住进医院后,护士在他胳膊上打了针“动员剂”。
捐献造血干细胞,需要提前打“动员剂”,加速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中,最终从外周血中分离出造血干细胞。
这两天,太太陪徐毅住在采集室,母亲带着徐毅的女儿住附近的宾馆。
我问徐毅,他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
徐毅说,过年前就接到消息了,距离过年没几天,他想过完年再和家里人说。
“我怕他们想太多,连年都过不好。没想到,还是让妈妈这么担心。”徐毅有些无奈地说。
徐毅的母亲走过来,眼眶红红地说:“他年初六告诉我,我还在吃饭,饭都吃不下了。”
一个星期前——正月初六,徐毅还在苍南老家,陪父母过年。
中午吃饭的时候,徐毅说:“我和你们说个事,我和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了,过几天,我要去捐献造血干细胞。”
母亲的表情凝固了,问:“是不是抽骨髓?”
徐毅说:“我查过资料了,不是抽骨髓。而是抽外周血,和献血差不多的。”
徐毅的继父平时喜欢喝点酒,但那天,桌上的一杯红酒,迟迟没有动。
他沉默了良久,说了一句:“你要是我亲生的,我肯定要教训你一顿。”
02 “妈妈没和我说,但我也猜到了。”
徐毅1991年出生,温州苍南人。
2009年,徐毅读高二时,父母分开了。母亲带着徐毅,回到苍南乡下的外婆家。
外婆家门前有一个池塘,徐毅常在里面游泳,池塘外是一大片稻田。
学校在县城,每天早上6点不到,徐毅就得起床,沿着村里的小路,到公路上等车。
坐40分钟的车,到县城的“三街桥头”,然后从街头到街尾,再走半小时,才能到学校。
因为路途遥远,徐毅经常迟到。老师知道徐毅家的情况,从来不说他。
半年后,为了方便徐毅上学,母亲在县城租了个单间,卫生间和厨房是公用的。
2010年,徐毅考上了温州的大学,学费一年一万多。
徐毅的母亲在“被服厂”当工人,收入微薄。
徐毅告诉我:“妈妈没和我说,但我也猜到了,为了给我凑学费,她肯定借了不少钱。看到妈妈这么辛苦,我想多做一点,为她减轻负担。”
高中毕业的暑假,徐毅去县城的超市打工,当理货员。
在温州上大学时,徐毅在图书馆勤工俭学。放假回家,他又去肯德基做兼职。
徐毅的母亲和我说:“他真的好乖喔,别人上大学生活费1000多,我只给他500块。冬天,他去肯德基洗烤盘,手上都长冻疮了,现在还留着疤呢。”
徐毅有些不好意思,说:“妈,你别说了。”
徐毅打工回家的路上,要经过一座桥,常有一辆白色的献血车停在桥头。
有一次,徐毅走上车,献了200毫升全血,这是徐毅第一次献血。
没什么不舒服的,献完就回家去了。
03 配型成功,患者的病情却变化了
2014年,徐毅大学毕业,在温州工作了两年。2016年来到杭州,在四季青服装市场的一家男装公司,做电子商务工作。
2016年,徐毅和太太结婚了,太太也是温州苍南人,在杭州工作。
徐毅工作很忙,一个月只休息一天,但只要他献血间隔期到了,他就用这一天去献血。截至目前,已累计献血3900毫升。
2021年10月11日,徐毅去浙江省血液中心。
献血的时候,他看见边上有“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册,便向护士咨询。
捐献造血干细胞给需要移植的血液病患者,可以帮助他们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治愈疾病。
徐毅留了10毫升血液,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
非血缘关系之间,捐献者和受捐者配型几率很低,只有几万分之一。
但只过了两年,徐毅就接到了初配成功的电话。
2023年3月,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打电话给徐毅,说:“你的入库血样HLA数据与一名患者初配型成功,是否愿意捐献,挽救他人生命?”
徐毅说:“我愿意。
徐毅告诉我,他回答的时候,还是有些紧张的。不过,既然已经做出承诺,那就去做吧。
“如果给了别人希望,又让别人绝望,那样太残酷了,我办不到。”徐毅说。
6月初,徐毅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抽取了高分辨配型检测血样。
几天后,结果出来:徐毅和患者是“全相合”。
但后面几个星期,没有消息了。
6月底,工作人员给徐毅发来消息:患者病情有变化,不适合移植,让他等消息。
听到这个消息,徐毅心里咯噔了一下。
徐毅对我说:“没想到,我这里准备好了,他那边却不行了。希望他能早日度过难关,我这根‘救命稻草’,随时为他准备着。”
也许,在另一个角落,患者也听到了徐毅的心声。
5个月后,工作人员再次联系徐毅说,患者可以进行移植了。
04 母亲打完电话,冒着大雨出门了
今年1月底,距离春节不到半个月,徐毅接到消息:采集时间定在2月26日。
从配型成功到确定采集时间,徐毅一直没和家里人说。
徐毅和我说:“快过年了,我怕和妈妈说,她心里一直惦记这件事,年也过不好了。”
今年除夕,徐毅和太太在杭州的新家过年。正月初一,俩人一起坐动车回温州苍南。
正月初六,徐毅觉得时机差不多了,中午吃饭时,和父母说了这件事。
母亲抹起了眼泪,说:“我只有你一个儿子,万一对身体有什么伤害……”
母亲饭也吃不下了,从餐椅上起身,到房间打电话去了。
过了一会,母亲出门了。外面下着大雨,徐毅也不知道她去哪了。
直到傍晚,母亲才回来,情绪也缓和了些。
原来,母亲是去找她同学了。同学是医生,在县城里开了一家诊所,母亲得知徐毅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给同学打去电话,了解情况。
电话里说不清,母亲挂了电话,又冒着雨出去。
她坐了二十分钟的公交车,赶到同学诊所,了解一下午“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
回来后,母亲对徐毅说:“孩子,妈妈从小教育你要善良,现在你告诉我要去救人,我怎么有理由让你不要去做呢。”
徐毅的继父说:“既然你决定要做了,我还是尊重你的意见。”
2月16日(正月初七),徐毅和太太带着女儿,还有母亲,一起回到杭州。
母亲带了一大箱鱼、虾、海参,还有一大罐土鸡蛋。她连夜准备的,拿来给徐毅补身体。
05 采集室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2月22日——正月十三,徐毅来到造血干细胞采集医院,开始注射“动员剂”。
医生介绍说,注射完“动员剂”,可能会腰酸背痛,这是正常的反应。
但徐毅没什么感觉。
徐毅告诉我,昨天采集室还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浙江第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章焱。
2003年,29岁的章焱与北京一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当时,整个浙江省还没有人捐献过造血干细胞,很多都是未知的。
和徐毅一样,章焱面对选择,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战胜了恐惧。
章焱捐献了10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21年过去了,章焱那颗热心、助人的心没有改变。
章焱工作很忙,但得知徐毅即将成为浙江省第1000例捐献者时,他还是挤出时间,赶到医院,和徐毅分享自己捐献的经历,为徐毅加油。
章焱说,从第1例到第100例捐献者,走过了10年,但现在一年就有100多例捐献,说明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
章焱说:“21年过去,捐献造血干细胞无损健康,我就是最好证明。”
我和徐毅坐在窗边交谈着,门外传来了一阵敲门声。
门打开了,进来三个人,其中一位是浙江省首位女性二次捐献者——潘克勤。
2012年、2013年,潘克勤两次为韩国的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另外两位是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她们给徐毅送来了汤圆和亲手制作的蛋糕。
徐毅的工作,一个月只休息一天,他太太也是单休,两个人休息很难凑到一起。母亲和女儿在老家,只有过年过节,一家人才能团聚。
徐毅说:“因为捐献的事,我们一家人在这个小房间里相处几天,挺珍贵的。而且,女儿我带的时间不多,我想给她树立一个榜样。”
徐毅能这么想,我由衷为他感到开心。
转眼已经下午4点了,我和徐毅说:“我先走了,等你捐献那天再来看你。元宵节快乐。”
走出医院时,雨已经停了,附近公园里挂起了一盏盏花灯,孩子们在花灯下追逐嬉戏。
06 母亲说,如果有下一次,她也会同意的
2月26日,早上10点,我又来到造血干细胞采集医院,采集室里已经有许多人了。
徐毅躺在床上,已经开始采集,他今天没戴眼镜。
徐毅的两只手臂各扎着一根针,血液从一只手臂出来,经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出造血干细胞,余下的血再从另一只手臂流回体内。
我和徐毅打招呼:“感觉怎么样?”
徐毅说:“没什么不舒服的,就是躺久了,有点麻。”
我又问徐毅的母亲:“阿姨,现在不担心了吧?”
阿姨说:
“徐毅刚和我说的时候,我还有点生气,这么大的事情,要做了才来告诉我。
“但这几天在医院,这么多人来关心徐毅。第一例捐献者章焱,20多年过去了,他还很健康。他们还告诉我,浙江省有造血干细胞跑马团,捐献后他们一直在跑马拉松。我放心了。
“我也被徐毅改变了。如果下一次,对方还需要的话,我也支持徐毅捐献。”
我开玩笑说:“哈哈,最好不要有下次了,希望患者早日康复。”
捐献造血干细胞,一直实行“双盲原则”,捐献者和患者不能见面。只能大致了解到,徐毅捐献的对象是一位孩子。
徐毅说:“我也有孩子,对方父母的心情,我很能理解。”
采集室里还来了不少“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他们都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捐献完成后,志愿加入服务队,参与造血干细胞的宣传、护送工作。
生命可以影响生命,生命可以改变生命。
队员们用自己的行动,号召更多人加入这项挽救生命的事业中来。
中午12点,经过4个小时,共采集到17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徐毅成为了浙江省第1000例、中华骨髓库第170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接下来,会有负责运送造血干细胞的专差,把“生命的种子”送到患者所在医院。
徐毅要在医院再休息一晚,明天出院回家。
医生特别嘱咐,捐献完身体会有短暂的恢复期,最重要的是休息,不能吃得太补。
和徐毅告别,我和其他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们一起离开采集医院。
他们统一穿着黄色的冲锋衣,行走在城市的街头。
他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身上却有一种相同的品质:真实、纯粹,即使前路未知,也愿意为了一个目标——挽救他人生命,而不断去努力。
他们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的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