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往许多资料显示,抗日淞沪会战前,1936年——1937年间,国民政府没有在今伤上海市金山区沿海构筑国防工事。

但是,国民政府的档案显示,不但构筑工事,而且要迅速构筑,调动一个师的部队来金山沿海。那时,张发奎任苏边区主任,负责这一地区这里的全部国防工事建设。我们能不能在金山沿海找到一些工事?能不能解释为何那么多资料说,没有在金山沿海构筑工事?一个问题解决了,几十个问题,甚至上百个问题又来了。

当年的工事情况

第一种,“凸多边形掩体”,六条壁,仅有一个射击孔,向外伸出,射击孔上方有向外伸出的遮蔽物;掩体内有一道隔墙加强防御。有两道墙壁上各有两个采光孔(通风孔?)

第二种,“长方形掩体”,很长,最长处11.4米,有2道门,除最长的一道壁外,其他墙壁上布满射击孔。

第三种,我取的名字是“六边形掩体”,有六个壁,边长分别为5.65、4.27、2.03、2.78、2.03、4.27,三面较短的壁上有射击孔(宽0.9-1.4,高0.4),射击孔内小外大,可能是机枪的射击孔???射击孔上方有向外伸出的遮蔽物?,另外两条壁上分别有一个瞭望孔(0.6×0.3),最后一条壁上开门,宽0.76,高0.85米。

第四种,“圆形掩体”,形制比较简单,平面呈圆形,仅有一个小门,壁上分布有3-4个射击孔。掩体内只能站一个人,应该是单兵防御掩体。掩体顶部有高约0.32米的采光孔,完整的仅发现一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