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英魂寄千万雄鹰翱翔神州,

尽智魄载十亿慧芯呼唤华夏。

——《国务院给予江上舟同志挽联》

01

前沿导读

在国际半导体领域的发展当中,美国的芯片发展一直是行业领先水平。美国芯片企业深耕领域多年的技术专利,成为了最强护城河。

在全球芯片的发展当中,有很多都是拥有外籍的华人群体,这些华人群体,为全球的芯片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种大环境的背景下,也透露出了早期我们不注重行业发展、不注重把握人才的劣势。

02

英特尔老大-黄仁勋

黄仁勋在中国台湾出生,美籍华人,是英伟达(NVIDIA)的联合创始人及CEO,英伟达是全球领先的图形处理器(GPU)设计公司,黄仁勋的领导使得英伟达在高性能计算、游戏、专业可视化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并且他提出的“黄氏定律”(每6个月GPU性能翻一番)推动了GPU技术的快速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仁勋最开始在AMD工作,在AMD工作期间,他积累了宝贵的芯片设计经验,这为他后来创办NVIDIA打下了技术基础。

两年后,黄仁勋跳槽到LSI Logic,这是一家主打图形处理芯片的公司。在LSI Logic,他不仅在设计部门工作,还主动要求调到销售部门,并最终成为集成芯片部门的总经理。这段经历让他对芯片的市场和销售有了深刻的理解。

1993年,黄仁勋与两位合伙人共同创立了NVIDIA,并迅速成为图形处理器领域的领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黄仁勋的领导下,NVIDIA发明了GPU,并将其定义为具有集成变换、照明、三角设置/裁剪和渲染引擎的单芯片处理器。这一创新重新定义了现代计算机图形技术,并开启了GPU的时代。

目前来说,由英伟达推出的GPU显卡,在消费市场上面占据着绝对的主动权,跟AMD平分天下。

03

AMD女掌门-苏姿丰

讲完老黄和英伟达,自然就要说到英伟达的老对手AMD了。

苏姿丰作为一名科技公司的女领导人,她被人亲切地称之为“苏妈”。苏妈是美籍华人,出生在中国台湾,后来全家移民到了美国。

苏姿丰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电气工程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和研究工作集中在硅上绝缘(SOI)技术上,这一成就为她日后在半导体行业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的苏姿丰

并且苏姿丰也在德州仪器工作过一段时间,这也是她半导体职业生涯的开始。她参与了多项重要的研发项目,涉及SOI技术,并在实际产业应用中实践和深化了她的知识。

后来她进入IBM工作,继续她在SOI技术方面的研究,并成功将这些技术转型为商业模式,为IBM创造了巨大的产值。

在IBM期间,苏姿丰的职位逐步上升,最终被提升为研发部门主管,甚至担任了CEO的特助。这些职位的提升不仅是对她技术贡献的认可,也是对她领导能力的肯定。

2012年,苏姿丰加入AMD,担任副总裁和总经理,负责全球业务。她领导了一系列关键项目,包括研发供家用游戏主机使用的芯片。

2014年,苏姿丰被任命为AMD的首席执行官,成为公司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CEO。

在她的领导下,AMD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如Zen架构的处理器,这些产品不仅在性能上与竞争对手竞争,而且在多核心处理能力和能源效率方面设定了新的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姿丰真正被捧上“芯片女皇”位置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她推动AMD成功推出了第一代Zen架构的中央处理单元(CPU),这一创新对AMD乃至整个计算行业都是一个里程碑。

Zen架构的CPU以其卓越的性能和能效比,以及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成功挑战了长期以来由Intel主导的市场。

苏姿丰不但懂技术,还懂管理,带领着AMD在CPU和GPU上同时发力。她的整体水平在整个美国芯片企业当中,都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中国芯引路人-张汝京

张汝京被称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教父”,美籍华人。他出生在台湾,后来去到美国深造,也在美国企业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职业生涯非常辉煌,也极大促进了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链的发展。

张汝京在德州仪器工作的时间最长,他在德州仪器工作期间,积累了丰富的芯片制造厂建设经验。他参与了多个国际芯片厂的建设,包括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等地的工厂,因此获得了“建厂狂魔”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德州仪器,张汝京不仅参与了工厂建设,还深入参与了半导体制造的各个环节,包括工艺研发、生产管理等,为他后来创办中芯国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德州仪器工作期间,他跟随基尔比学技术,跟着张忠谋学企业管理。提前退休之后,回到了中国台湾,担任世大半导体总经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世大半导体被台积电收购,张汝京跟台积电不合,带领着一批技术人员北上回到中国大陆,来到了上海,创立了中芯国际。

在张汝京的领导下,中芯国际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包括建立了中国大陆首家12英寸晶圆厂,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

尽管中芯国际在技术上取得了进步,但也面临了来自行业巨头如台积电的专利诉讼。

2009年,张汝京因台积电提起的美国加州诉讼案中败诉而辞任中芯国际的高管职位。

在离开中芯国际后,张汝京并没有停止他在半导体领域的步伐。

2014年,他创办了上海新昇半导体,专注于300mm大硅片的生产,填补了中国大陆在大尺寸硅晶圆生产领域的空白。

2017年,张汝京又创办了青岛芯恩半导体,采用CIDM(协同式集成电路制造)模式,这是一种创新的半导体企业经营模式,旨在通过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促进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汝京有着很强的家国情怀,虽然他在早期学习的时候入了美国国籍,但是他在学成回到台湾之后,就已经在布局把世大半导体的制造工厂往中国大陆搬迁,提升大陆的芯片制造水平。

被台积电逼走之后,他也就一心扎根在大陆发展了。

往期经典回顾:10万+阅读量

往期经典回顾:100万+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