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不是塑造天分,而是发现天分。

帮孩子找到他的长板,人生会走得更顺遂。

作者 | 番茄妈

周末,邻居周阿姨在香港工作的小儿子阿杰,休年假回来探亲。

平常我们两家走动就不少,这次为了感谢我们一家的照拂,阿杰特意做了一桌子菜,邀请我们去他家吃饭。

一场晚餐过后,我忍不住感叹:

“父母的格局和眼界,真的太重要了。”

原来,周阿姨家有2个儿子。

培养大儿子那会没啥教育经验,只想让他读最好的大学,有一份光鲜的工作,便每天逼着他学习,其他什么都不要想。

结果大儿子不是读书那块料,鸡了十几年,搞得母子俩人都疲惫不堪不说,最后只考了一个专科学校,到现在还在不停地换工作。

大儿子10岁那年,周阿姨又生了小儿子,因为鸡大儿子失败,她便读了很多教育学的书籍,格局逐渐打开。

小儿子的学习也不怎么样,但他从小就喜欢研究潮流服饰、各种风格的穿搭,简直是整个学校的时尚风向标。

周阿姨有了前车之鉴,也不阻拦他,还经常支持他穿着奇装异服去学校,陪他一起逛街买衣服。

后来小儿子就顺理成章地考进了艺术学院,在大二那年就联合朋友一起创立了自己的潮牌。

去年,他还在香港成立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可谓收入不菲,前途无量。

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同一个爹妈所生的两个孩子,因为教育方式的差别,人生走向大不相同。

长大后没出息的孩子

多半是方向走错了

看过一个视频。

一对学霸父母为了儿子的学习煞费苦心,可孩子的成绩怎么也不见提升。

最后,这位老爸无奈地放弃了,哭丧着脸说:

“我清华毕业,辅导孩子数学,他妈妈北大,主抓语文,但我这个儿子三门功课加起来,考不到100分,真想不通,是孩子菜还是我们两口子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边不乏这样的父母,明明为了孩子的教育拼尽全力,结果却总是不如人意。

其实不是你不够努力,只是你努力的方向可能搞错了。

看过一篇关于我国单板滑雪运动员曾闻一的报道,感触颇深。

曾闻一能够走上滑雪这条道路,完全可以说是阴差阳错。

他的父亲是个典型的“鸡娃父母”,经常强迫闻一学奥数、学钢琴,如果学得不好就是不够努力。

巨大的压力下,闻一的心理出现了问题,他变得爱哭敏感,总是跟自己较劲。

直到有一次,孩子无缘无故突发心脏病,父母才慌了神,决定停掉补课班,并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只要活着就行”。

空出来的周末,父亲便带着闻一去周边滑雪散心。

没想到闻一竟对这项运动上了心,并且天赋过人,进步飞速,还滑出了全国冠军,被国家选上去瑞士集训。

曾闻一(左二)

闻一的父母看似无心插柳,却误打误撞地找到了教育孩子的真谛:

教育,从来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而是帮助孩子把他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100多年前,有一个德国小男孩叫奥托·瓦拉赫。

父母希望他日后在文学上有所造诣,便让他主修文学。

一学期后,老师却评价他:“很用功,但过分拘泥,绝不会在文学上发挥出才能。”

无奈,他只好改学油画。

可是起草、构图、润色……这些美术基本功他怎么都学不会,美术老师更是公开嫌弃他:“你就是艺术界不可造就之材。”

接二连三的否定,让瓦拉赫颇受打击,一度怀疑自己。

直到一位化学老师发现他做事认真、专注,有学化学的特质,便鼓励他走上了化学之路。

结果这个昔日的笨小孩,在化学路上一路开挂,还成为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这就是著名的“瓦拉赫效应”:

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只要找对自己的最佳位置,发挥长处的潜能,都能取得惊人的成就。

找到孩子的长板

每个人都未来可期

音乐剧《猫》是百老汇历史上最长演不衰的剧目,曾一度成为音乐剧的代名词。

但本剧的编舞吉莉安·林恩,从小却被认为是“问题儿童”。

林恩8岁时,父母收到学校的通知,老师认为她有“学习障碍”,因为她在教室里常常乱动,影响同学干扰上课。

妈妈满怀忧虑地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医生一边询问妈妈,一边注意观察她。之后便在屋里播放音乐,把妈妈叫出房间,两人在窗口暗中观察。

他们发现,小林恩会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走动、摇摆和舞蹈。

于是医生对小林恩的妈妈说:“你看,你的女儿没有病,她很有跳舞的天分罢了!

于是,在医生的指引下,妈妈带着女儿去上了舞蹈学校。

在那里,林恩的舞蹈细胞被彻底点燃,最终成为当代最著名的编舞家。

有句话说得好:

“孩子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强点和弱点,一旦找到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的拓展,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在潜能。

若逼着孩子不断填补自己的短板,孩子只会心力交瘁,最后一事无成。

但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孩子的长板,孩子就会如鱼得水,未来可期。

看过这样一个新闻:

杭州15岁的男生屠彦博,为了观鸟选择休学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成绩一般,但从小就对鸟类有着狂热的喜爱,只要一有时间就出去观鸟。

父母对他的兴趣特别支持,不仅花了2万元为他配备了观鸟用到的器械;

爸爸还从杭州自驾到云南,开了1万多公里,只为陪他去观鸟;

妈妈则帮儿子申请了公众微信号,名字叫“自然的生态”,方便发一些原创的观鸟文章。

到现在,他已经记录了1600种国内外鸟类,还跻身于各大专家、学者组成的裁判团中。

如今,他也有了自己的目标,打算报考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生态学专业。

这次休学就是因为要做一些鸟类志愿者的工作,好为他申请大学加分。

当一个孩子找准自己的方向,整个人就会越来越自信,内驱力十足,未来的路也会越走越顺。

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说:

“每一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出的方向不同,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智能优势,才能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孩子的潜能就像闪闪发光的钻石,需要父母去挖掘和守护。

前段时间,山东一位父亲在家长会上的发言,火上了热搜。

这位爸爸先是坦言,自己儿子是“学渣”,给班里拖了后腿,并当众给大家道了歉。

接着,他话锋一转说:

“但是我依然相信,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国之栋梁,相信他能够有个美好的未来。”

他还细细数起原因:

“我的儿子心理特别强大,他学习成绩这么差,依然能吃能喝能玩能睡。
我是一个高级心理咨询师,他的心态比我还强大,将来走上社会之路,一个人心理强大和情商高,这是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不由得为这位爸爸的心态和格局点赞。

优秀从来就没有一个普世标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生命,再把们分成三六九等。

魏书生曾多次在演讲中讲到:

“成功的教育,其实最简单,那就是发现孩子的长处,守住它,发扬,去努力。”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因人而异的私人定制。

孩子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可以往体育方向引导;

孩子喜欢美术、音乐,可以多多陶冶艺术情操;

孩子喜欢阅读、想象,那可以引导他多多创作;

哪怕没有什么特长,但只要他阳光积极、善良快乐,也算一种成功。

希望父母都能巧用“瓦拉赫效应”,充分挖掘他的潜力,让他像鱼儿得水一样自由快乐。

也愿每个孩子,都能梦飞山林、心驰原野,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点个赞吧,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