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语:

2023年3月15日,OpenAI发布GPT4.0,人类进入大模型时代;

2024年2月15日,OpenAI发布Sora,再次开启文生视频盛宴。

一年时间,国内数百家头部公司、中小公司纷纷下场,各种参数排名PR眼花缭乱,其实无论什么动机下场,都无可厚非,毕竟这轮生产力革命诱惑太大了。

但有一家公司很怪,一反追寻引领风口的基因惯性,在AGI这条路上明明最有理由选择激进路径,却克制隐匿了近一年时间。直到上周,才高调官宣和腾讯联手共建医疗大模型,它就是微医。

而腾讯作为一线大厂,同样在大模型上步态悠闲,正如Pony所说“腾讯不急于展示半成品,AI是百年不遇的机遇”。当两家低调的公司一起高调的时候,可能真的要搞事情了。
良医财经带来独家视角拆解:❶ 微医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微医;❷ 微医、腾讯对医疗大模型大不相同的理解;❸ 两者结盟背后的商业逻辑推理;❹ 微医3.0模式,医疗行业大模型实现商业化应用,进入下一个五年的蝶变期。

‍⚕️ 主笔/村口有牛

✂️ 文章架构师/ 立立

出品/ 良医财经

01

微医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微医

血海里“磨出一剑”

医疗圈对微医的认知,该刷新了。

写这篇文章之前,在医疗行业“朋友圈”做了个小调研:你认知里微医最大“标签”是什么?结果来看,多数从业者们对微医的印象主要还停留在两个阶段:

一是十余年前做挂号起家,融了很多钱,在技术上也烧了很多钱,典型的上个VC周期创业公司路子;二是互联网医院首创者,当年红极一时的行业“宠儿”,更是在疫情期间带动行业实现了包括医保打通线上支付在内的破局。而这些如今在行业里已成常态了。

没错,但那是旧微医。

在这个调研里,有两位朋友提出,微医一直没去跟同业在医药电商红海里厮杀,而在几个人口大省以健共体形式跟超级支付方一起做“按效付费”。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这是最近这几年,微医完成的一次空前的自我蜕变。

拐点出现在2020年,天津基层数字健共体入选当年“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并且排在榜单之首,要知道这可是医改热点政策和典型经验的“风向标”,涵盖了国家层面力推的医改前沿实践。

这是一个省级行政区,系统性地利用数智化推进医疗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

当年1月,天津市政府与微医集团签署《数字健康战略合作协议》,天津市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启动数字健康建设的省级行政区。

在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天津市医疗保障局的领导下,天津微医总医院(天津微医互联网医院)牵头、协同全市26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组建天津市基层数字健共体,落地“云管理”“云服务”“云药房”“云检查”,并以这“四朵云”平台数字化赋能基层,为居民提供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医疗和健康维护服务。

最值得一提的是,健共体以慢病管理为切入点,探索医保“整体打包付费”“按人头打包付费”等支付方式,根据医疗健康管理质量考核结果,落实“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了医保支付方以确定成本为健康结果买单,构建起全新的健康责任机制。

在“生产力”提升的同时,数字健共体更是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改变,即从传统的主流“价差模式”走向新的“效差模式”。

前者以治病为中心,按项目付费,提供非连续性服务,患者数据散落在各医疗机构,彼此割裂,医务人员的激励主要从药品、耗材供应链价差中来,这也是过去几十年来的主流模式;而后者则以健康为中心,按病种/人头付费,医务人员在患者完整的数字健康画像的引导下,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激励从患者健康水平提升、医疗费用节约的“效差”中来。

良医财经从非公开消息源得知,2023年微医在天津的收入超过十亿量级,迈过了规模的门槛,可以说是真正实现了商业模式上的验证。

微医花了三年时间,走出一条完全不同于在线问诊卖药的新路,证明支付方才是这个大市场的绝对主导力量,只要能为系统提供服务、优化效率、创造价值,其复制规模效应是不可估量的。

当然,这条康庄大道,个中转型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02

微医对医疗大模型大不相同的理解

真实场景下的效能驱动

为什么要先讲明白微医天津模式,因为它有所有医疗大模型最重要的「真实场景」和「真实需求」和「连续、结构化数据」,以及使用大模型提高组织生产力的原生驱动。

除了天津,微医在山东、上海、浙江等多省市,都已深度布局多年,为大医院分担压力,为基层医院提升能力,为医保提高效率,在数字化推动分级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更为难得的是,微医这些年一直深度参与到三明医改当中,紧跟国家医改的顶层设计,对于最近热议的三明医改3.0,微医也在深度协同,通过数智平台助力上海瑞金医院、三明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六病共管”全国示范体系。

一旦该模式取得更大的共识,自上而下驱动,那么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300多个地级市,在短时间内会激发出大量的服务需求。这就急迫地需要微医等平台型公司,能够快速响应,提供保量保质的技术、运营服务。

在不海量扩张人力情况下,唯有医疗大模型工具可以实现,这是微医为什么一直在寻找需求破局点,没有匆忙上线自家大模型,而今年又加鞭提速的原因。

如今,市场信号拐点将至,写到这里懂的应该都懂了。

03

微医腾讯结盟背后的商业逻辑推理

双向的最优解

3月13日,微医与腾讯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新闻稿中写到,融合腾讯、微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累与应用场景,共推医疗大模型,聚焦“六病共管”(肿瘤、心脑血管、呼吸、代谢、生殖医学以及老年病)为抓手形成专病智能产品,以人工智能助力三医协同,在国内打造医学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城市。

下面是高能解读,请不要眨眼:

❶ 微医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廖杰远,中投中财董事长唐亮,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腾讯健康总裁吴文达,腾讯云副总裁顾伟等见证签约;

——这个配置等级拉满,足以看见双方合作的诚意规格。

❷ 2024年是AI大模型场景运用的元年,医疗健康行业被视为大模型应用的第一大市场,医疗大模型需要同时在技术深度、场景适配度和数据质量三个维度方面具备前沿能力,研发和训练难度和应用价值远高于其他领域;

——都知道有价值,也都知道很难,所以需要深度协作,而不是盲目进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烧钱。

❸ 微医近年来通过将数智技术与医疗服务场景深入融合,已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其智能医院、健共体等主要医疗服务场景中的规模化应用,平台积累了4亿+对话数据,超过2亿病例和20余万医生诊疗数据。以天津为例,单家智能医院的收入已达到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规模;

——后面这句印证,良医获知的数据靠谱性。“智能医院”应该是目前医疗AI 领域里唯一一个把技术应用与服务场景结合,且已实现规模化变现的模式。

❹ 双方约定,将以微医平台和天津、三明、上海等地作为示范应用场景,开展全方位的深入合作;

——重点!!!腾讯也理解这个模式的未来规模价值!!!产品商业化,是所有做医疗AI甚至是所有AI产品的命脉,上个时代的医疗AI公司多数还在苦苦寻路。

❺ 打造业界领先的医疗大模型品牌和医疗AI数字人;共建六病共管平台、共建全国数智医疗中心,打造高标准治理的城市数字健共体;共建医疗健康智慧大脑、医疗大数据平台、慢病及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共建统一的数智基座,搭建集约化的运营服务体系,面向行业提供全场景的联合解决方案;

——具体的合作框架,不详细解读了。

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上海瑞金医院、腾讯、微医三方目标和优势高度契合,可以推动研发国内领先、世界认可的医疗大模型,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大型医疗机构是AI在医疗领域深度应用的主场景,瑞金医院的行业地位毋庸多说,在复旦医院排行榜全国第四(前三为北京协和、华西、301)、上海第一,瑞金+微医+腾讯,这高配组合研发训练出的产品,将会把先进医疗技术和服务标准化、产品化,若向全国上百万家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应用,对行业提质增效的效应极其可观。

总结:

正如腾讯小马哥去年所言:AI 是几百年不遇的,类似发明电的工业革命一样的机遇。对于腾讯来说,微医是其混元大模型在医疗行业落地的最优合作对象,有需求、有场景、有数据、有商业价值;对于微医来说,联合打造一个垂类共有大模型,比自己投入去做大模型更经济实惠,腾讯作为微医最大的外部机构股东,二者在商业侧有更深度协同的可能性。

1+1>2,可以说双向都找到了最优解。

04

微医3.0模式

进入下一个五年的蝶变期

文中,有一句话可能容易被忽视。

“这是微医推动‘医疗大模型’落地其‘智能医院’,升级医疗AI应用场景的重要一步。”

微医已经悄然,将自己定义为医疗AI公司,未来的市场定位就是“智能医院”,复盘一下它的发展历程,也基本符合这三段路径:

2010-2015年,以挂号网连接医院、患者;

2016-2020年,以互联网医院连接医生、患者、药品;

2021-2025年,以智能医院引领医共体落地。

经过三年布局,结合此前公开信息,可以简单归类微医在AI医疗方向有两类落地形态:

一是与瑞金等大型医院,以及重大慢病基层数智化共管专家委员会共同探索构建标准化的“六病”管理体系,形成数智共管专家共识;二是与腾讯、浙江大学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等在大模型、AGI等方面合作共建AI数智基座,按病种搭建专病智能诊疗系统,升级数智化产品。

微医的医疗AI技术已给真实医疗场景带来了质的提升,其智能医院的AI辅助诊断医生采纳率已超过86%,AI健管应用后单人管理效率提升150%,AI药事服务节省审方人力成本31%,促进用药合理性与经济性提升到98%以上,数智监管通过实时监控分析医保费用情况,医疗医保合规提升了9.6%。值得一提的是,单家智能医院日诊疗量超过4万人次。

五年一次蝶变,好公司都是这个节奏。

05

良医财经的思考

数万亿医保“包产到户”的时代机会

写到这里,担心还是有读者没完全听明白,不妨把话再说透彻点。

当前国内医疗市场最重要的信号是什么,是医保的主动权越来越大,一边是国民医疗水平的提升、国民健康的保障,一边是尽可能少花钱、花更少的钱办更好的事。

从中央到地方,数万亿医疗保障经费开支压力巨大,在人口老年化,医保缴费人群基数下行的情况下,筹资能力难能提升,因此花钱必须精打细算,药品集采便是其中一招,另一个好的方式是“包产到户”,让市场力量充分发挥价值。

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微医基于“智能医院”单病种慢病管理数智化能力,正在逐步落地到“六病共管”,形成微医数智的内核能力。

当前全国掀起推广以三明为样板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热潮,这是微医智能化专病产品落地的好场景。在超级支付方“包产到户、责任到人”的背景下,中国百万家基层医疗机构有了大模型驱动的医疗AI产品,犹如当年小岗村村民的田地里开来了现代农机。

同理,以这个视角重新审视微医,也能更理解医疗行业的未来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