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的这段内容讲述了贾后乱政,八王纷争,匈奴入侵导致的中原大乱。到了东晋时期,疆域面积变化不定,重要的边防重镇的地理位置就尤为关键。

文章也引述了名家对地区的战略重要性的看法,这些地理位置在历史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文赏析:

迨贾氏煽乱,八王构兵, 羣翟起而乘之,于是中原板荡,不可复问。南渡封域,广狭无常,然上明、 江陵、夏口、武昌、合肥、 寿阳、 淮阴, 往往为边圉重镇,而汉中、 襄阳、 彭城, 亦间为藩翰。
殷仲堪曰:「剑阁之隘,蜀之关键。巴西、梓潼、宕渠三郡,去汉中辽远,在剑阁之内,而统属梁州。盖定鼎中华,虑在后伏。自南迁守在岷、邛,衿带之形,事异曩日。是以李势初平,割三郡隶益州,将欲重复上流为习坎之防也。」李延寿曰:「寿春形胜,南郑要险,乃建业之肩髀,成都之喉嗌。」
胡氏曰:「六朝增重上游,庾亮欲经略中原,则先分戍汉沔;刘裕欲伐魏,则先广襄阳资力;晋何充有言:『荆楚,国之西门。』」

【译文】:等到贾后乱政,八王纷纷起兵,匈奴乘机入侵,于是中原大乱,难以恢复。

衣冠南渡之后,东晋疆域面积变化不定,但是上明、江陵、夏口、武昌、合肥、寿阳、淮阴等地,往往是边防重镇,而汉中、襄阳、彭城等地,也时而成为藩镇。

殷仲堪说:“剑阁的险要,是蜀国的关键。巴西、梓潼、宕渠这三郡,离汉中很远,却在剑阁之内,都属于梁州管辖。因此,自从定鼎中原以来,朝廷一直忧虑后方伏兵。自南迁后守在成都地区,地势复杂,形势与过去不同。因此,李势(成汉末帝)刚平定之初,割取了这三郡归属于益州,意在加强上游以防备敌军。”

李延寿说:“寿春地势优越,南郑地势险要,是建业的肩膀,成都的喉嗌。

胡氏说:“六朝时期看重长江上游地区,庾亮想要拓展中原,就先要在汉沔地区分设戍防;刘裕想要征伐魏国,就先要广泛支援襄阳以集结兵力;晋朝何充曾说过:『荆楚是国家的西门。』”

端倪解析:

晋朝初期的历史地理位置对于大一统王朝的稳定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剑阁、寿春、南郑等战略要地。这些地方的归属往往直接影响到当时晋朝的生存和发展。

寿春和南郑因其地势优越和险要,被视为建业和成都的“肩膀”和“喉嗌”。这是因为在古代,地理位置和地势对于军事防御和政权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寿春和南郑的地理位置使它们成为了重要的军事要塞,能够有效地保护建业和成都免受外敌的侵扰。

寿春位于华东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交通便利,是当时的重要军事和经济中心。

而南郑则位于陕西省南部的秦岭山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西晋的重要防线。

因此,寿春和南郑的地理位置和地势对于保护建业和成都,维护西晋的统治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王之乱使西晋元气大伤,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八王之乱结束后的316年,西晋灭亡,南方于317年建立起东晋政权。

北方游牧民族延续了八王之乱的事态,迁入中原,自立政权,根据记载不完全统计有16个国家建立。

这一大规模的南迁被载入史册,史称为永嘉之乱,或者衣冠南渡。这些变化导致了经济南移。

因此,八王之乱后的晋朝边防战略主要是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同时也需要处理南北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