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经得起考验吗,为什么三个中学生也这样穷凶极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比想象的还要残忍”!3月17日晚,当地公安机关对邯郸遇害初中生进行尸检。

3月20日,邯郸初中生遇害案律师在采访中提到尸检现场,孩子父亲反复念叨“儿啊别怕”。一直念叨了十多遍。出去一会儿又进来,在这个过程中,他承受着巨大的悲痛和愤怒。

很多人都很关注这件事,但是不忍心去看视频。心里难过,忍不住流眼泪。这么好的一个孩子怎么就再也回不来了呢?三个施暴者才十几岁,怎么就那么残忍呢?

今天就来揭秘一下这些行为背后的真相。

人性真的经得起实验和检验吗?为了了解更清楚,小编推荐《人性实验:改变社会心理学的28项研究 》这本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中提到其中一个心理学实验。蒙面的暴徒:去个体化在反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简单理解就是为什么会群体犯罪?

书中提到了一个例子,有一个非常沮丧的人,他站在八楼的窗台上。这时候有一个路人抬头看见了他,并本能地停下了脚步。越来越多的路人停留并一起好奇的抬头去注视这个即将要跳楼的人。

突然这个时候有人大喊了一声,让这个傻瓜跳吧。接着就有人起哄,还不快跳,犹豫什么。

这个时候你可能就会想,为什么在其他方面很有责任心的人,竟然在这个群体里会表现的如此冷酷呢?

很多心理学家研究了这一现象,这种行为就被称为“去个体化的行为”。如果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就像酒精中毒一样。

他们的具体表现是自我意识降低。他们很少去关注个人价值和道德规范,相反却对周围环境中的线索异常敏感。

心理学家也分析出去个体化也在促使一些儿童做出反社会行为。就如上述事件中提到的那样,当一个初中生施暴的时候,另外两个也会加入进来。

在这个群体当中,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是一个独立思想的人。书中提到当一个人隐匿在群体中时,他们的行为很容易挣脱认知的控制。

隐匿在群体中会导致生理唤醒水平的提高、匿名感、自我意识的降低以及对他人行为的自动模仿。这种去个体化的状态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受约束,往往是攻击性和破坏性的行为。

02

邯郸初中生被害案件引起了众人热议,大家都很关注最终判决结果。

现在网传三名施暴的初中生已经年满十二周岁,要负刑事责任的。另一个问题,根据现行的法律,杀人的三人将会被判处什么刑罚,有没有可能判处死刑。

《人性实验:改变社会心理学的28项研究 》这书中也提到了惩罚罪犯:自由意志的动机性信念。书里提到无论自由意志是否存在,自由意志信念都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使他人承担道德责任,二是证明惩罚犯罪是合理的。

我们也希望邯郸初中生事件能够合理惩罚罪犯。

书籍推荐

03

这是一本洞察人性、反思自我、思考社会现象的醍醐灌顶之作,社会心理学是探讨人性必入的学科。

这本书展示了28个有趣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如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阿希的从众实验等。这些实验大大提升了我们对人类社会心理和行为的理解。

比如说书中提到一个人应该永远做自己,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会盲从呢?为什么在人群中会感到更安全?

比如当人们自愿经历不愉快的经历去成就某件事情的时候,困苦真的能成就喜好吗?

比如有人说人类动机的主要问题在于动机的缺乏。所以奖励的越多,做某件事情的动机就越强吗?

比如相信某个人是有吸引力的,真的会使他变得更有魅力吗?你曾经期许什么?书里提到了外貌刻板印象的行为确证。

比如我们会无意识地制造好兆头吗?我们会欺骗自己,想办法让自己相信令人不安的事实是假的吗?

比如关于记忆,我们记住的是过去真正发生的事情吗?是不是有虚假记忆来重构过去呢?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书里的每一章不仅侧重于某一项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研究意义,还引用了相关研究和生活实例。所有章节相互独立,读者们可以按任意顺序阅读,无需担心会失去阅读的连贯性。

第二版包含了许多新研究;并且采用的是生动、对话式的风格。本书不仅可作为读者学习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或研究设计课程的理想教材,对于普通读者洞察人性、反思自我、思考社会现象都能提到醍醐灌顶之效。

期待你的蜕变

让我们一起携手,彼此见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