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济源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渎庙,全名为济渎北海庙,坐落于济源市西北济水发源地,是奉历代皇帝诏书敕建的祭祀济水之宫殿。隋开皇二年(582年),朝廷为祭祀“四渎”神之一的济渎水神而建庙,济水之神原称北渎大济之神,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晋封为清源公,因此又名清源祠。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济渎神被封为清源忠护王,北海神被封为北广泽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济渎庙建筑群落宏大,超过了江、河、淮沿岸所有水神庙,是古“四渎”中唯一一处保存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落,被誉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馆。《禹贡》《水经注》《诗经》等重要典籍中,都可以找到济水的身影;历代帝王魏文帝、唐太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清乾隆都为济渎、济水写祭文,下诏书,祈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历代著名诗人、文豪如白居易、李颀、文彦博、王铎等,都为济水留下了不朽的名篇和佳作。

济渎庙坐北朝南,总体面积布局呈“甲”字形,又说为“龟”形,意为金龟探海;主体建筑排列在三条纵轴线上,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东有御香院,西有天庆宫,形成了以济渎为主、迁延北海、天人合一、四渎同祭的格局,是历代朝廷祭祀水神的地方;总面积86255平方米,现存古建筑72间,占地10万余平方米,为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济渎庙的木牌楼其实为清源洞府山门,它建于明代中期,为三间四柱挑山造木牌楼,采用九踩重翘重昂斗拱(系皇家建筑的典型象征),经历600年的风雨沧桑,依然为一座原构纯度高,造型奇特,保留古制较多的明代木构建筑。1911年,清末民初,政府为建筑安全,加固了大门,增盖了中间的红墙。之后在红墙上刷上白色石灰作底,写上当年的各种宣传标语口号。上世纪30年代初,由朱启铃、梁思成、刘敦桢三人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从1932年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学社派遣调查人员,分赴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浙江、江苏、陕西等省,开展古建筑调查测绘工作。中国当代建筑学家刘敦桢一行三人,于1936年5月乘平汉铁路火车从北向南行进,5月15日经新乡下车,沿道清铁路向西,先后抵达修武、沁阳、济源等县考察。后刘敦桢在《河南古建筑调查笔记》文集中对济渎庙清源山门评价:“此殿檐柱粗矮,斗拱雄巨疏朗,屋顶坡度平缓,无一不是宋初建筑的特征”,堪称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当时,济渎庙清源洞府山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楼,东牌楼匾幅“虔恭”,西牌楼匾幅“寅畏”。山门两旁还有一对元代铁狮子,历经千年,被历代官民摸得油光发亮。可惜的是,包括济渎庙“三铜二铁一石头”六尊神像和一对铁狮子在内的千年文物,一部分被清末太平天国军毁坏,一部分于1938年被日寇侵华时被掠走到沁阳后失踪。

民 国初年,政府以“庙产兴学”。1926年,在济源县城的文庙创建济源师范讲习所。1928年8月,“济源师范讲习所”改为“济源师范学校”,1929年8月由文庙迁入了济渎庙内。1948年初,更名为“济源县立师范”。1951年,更名为“平原省济源初级师范”。1952年,改为“济源县第一初级中学”。1955年,易名为“河南省济源第一初级中学”。1956年,增设两个高中班,又更名为“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1956年10月,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应约为学校题写了校名“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后制成牌匾悬挂在济渎庙的牌楼大门上方。1995年,为保护文物古迹,济源市将济源第一中学从济渎庙内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6年,济渎庙被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残存的古老建筑得到维护和修缮,千年古庙焕然一新。

白驹过隙六百年,沧桑巨变天地间。你的人生与济渎庙有哪些交集和故事,请在评论区与大家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