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亿给大家讲两个真实的事儿,一正一反,特有代表性,专门医治你对待子女的焦虑感。

一个女孩,9岁高考,二十岁拿到海外博士。

一个男孩,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自愿降级为“流水线技工”。

你觉得,哪个到中年会更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被强行加速的人生

换来荒诞的结局

在2006年5月,张民弢迎来了女儿张易文的出生。

张易文4岁能识千字,9岁就已经完成高中语文、英语以及初中的数理化全部课程。

张易文的童年,窗前小朋友们追逐打闹的快乐,她完全没有体会过。2016年,9岁的张易文拉着父亲的手出现在高考考场的门外。

面对记者的镜头,张民弢非常骄傲。

第一次高考是172分。

在接下来的复习生涯中,张民弢的要求比往年更加严苛。

接下来的高考,张易文的分数是352分。10岁的张易文拿到商丘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父母竟决定让她去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同学们眼中,张易文是个小学生。

即使是个大专文凭,张易文都十分吃力才读完。13岁毕业时,父亲已经安排她要从专升本、研究生到英美留学博士,海外归国时也不过20余岁。

此时,张民弢的私塾越办越红火。六岁全启蒙,十二岁上高中。”是贴在私塾墙上的几个大字。

找不到工作迫于无奈的张易文,回到父亲的私塾,做助教。因为心不甘情不愿,她经常迟到,批改学生作业时,还总是出错。

私塾每个月支付她的工资是2000元,每次到月底,扣完后,到手只有1000余元。

成年后,张易文的活动范围也仅限于私塾外的方圆一公里。

有人问:“想离开商丘吗?”

她说,“我不想。”

看到这里,雅亿觉得特别悲哀,在这个小姑娘青春期的时候,她曾歇斯底里地向父亲怒吼道:“你毁了我的人生!”

由于被父亲操控多年,在神童的位置上承受着世人的目光,也为父亲的生意而故作优秀,她逐渐变得麻木了。

2020年9月,张民弢的私塾被依法取缔。

雅亿真心祝福张易文,重新开始正常生活,找到其他工作,过平凡人生。

2

从北大生物系退学

毫不后悔

很庆幸

周浩,2008年的青海高考生,当年以高考总分660、青海理科前5名的成绩考到北大生物系。

没读两年,周浩却执意要从北大退学。随后转到北京一家普通的技校——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学习技术。

周浩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浩从小就喜欢拆分机械,家里的电器基本都被他重装过。

高考时他的想法是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当他的成绩出来之后,家人和老师们认为,这样高的分数不报考清华北大简直就是浪费。他填报了北京大学的生命科学专业:“当时还小啊,再有主见也还是听家长的。”

到北大,无论他怎么逼迫自己,对生命科学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他去北大工科院和清华工科院工程旁听,但这些课程也都是纯理论,能够动手操作的时候不多。

周浩越来越迷茫,投身技术的梦想似乎也离自己越来越遥远。处于崩溃边缘的周浩决定休学一年。

在休学的一年里,周浩去深圳做工厂的流水线工人、销售员,也当过电话接线员。他翻墙去看德国数控方面的网站,初步对中国的数控市场进行了判断:“我觉得中国是比较缺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就像德国很多技术工人都是高学历,而中国的技术工人基本上都学历不高。”

他产生看似疯狂的想法——从北大退学,转去北京工业技师学院。

周浩独自一人,去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招生办公室。

招生办老师被惊到了。

周浩的爸爸妈妈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觉得儿子疯了!但是,他们同意他的决定。因为他们教育孩子:如果一辈子都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你的一生就毁了。

得到父母支持之后,周浩于2012年正式转入北京工业技师学院。

转校后的周浩在新环境里如鱼得水。他朝八晚五”泡在实验室里,不是忙着设计各种编程,加工各种零部件,很快就成为了最好的学生。

他的朋友圈里,一张张纯手绘的图纸和最新的零件模型,记录了他的努力。

2014年,周浩还成功从811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第六届数控技能大赛冠军。

毕业之后,他选择留校,作为高技能人才被引进,同时获得了北京市户口,成为了一名广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在2018年的首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周浩代表北京工业技术学院斩获了机械类比赛一等奖。

对周浩而言,他最大的快乐不是考上过北大,而是工友们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手艺真行!

他多次说,“毫不后悔,十分庆幸。”

中年后,他的收入、社会地位,不比昔日的同学差,关键是那种热爱自己的工作,孜孜不倦一直进取的状态,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

著名画家陈丹青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引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

周浩,他在技校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又遇到了尊重他的父母。否则,他会在最好的学府里渐渐枯萎。

扪心自问,如果你的孩子选择周浩的道路,你会同意吗?

3

大器晚成,是祝福

被按下加速键的人生

只剩下无尽的迷茫与悔恨

卢梭在《爱弥儿》中有这样一段话: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这话不能太对了。

方仲永的故事,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版本。

从戴上神童光环、被父亲拿来赚钱的那一刻起,孩子的人生就注定像烟花一样,绽放刹那,就立刻要被黑暗吞没。

周浩的家长,是有信心的家长。

因为有信心,所以敢于鼓励孩子追求梦想。因为对孩子的品格与能力有信心,他们知道孩子一定会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没有信心的家长,急功近利。看到孩子的天赋,就急于变现获利。张易文的神童悲剧,比比皆是。很多博士,毕业发现自己所学的与社会严重脱节时,非常迷茫,只能回家啃老,至死对父母心存怨怼。

所以说,教育,最终考验的父母的信心。

信心,信的是眼睛看不见的。

信心的果实,往往要多年后才能结出来。

关键是,作为父母,我们播种什么?顺着私欲播种,就收获败坏。顺着信心撒种,就收获生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孩子考100分,你别得意,你遇到的可能是大难题。孩子考59分,你要欢喜快乐,因为他是大器晚成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