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BAT这个概念似乎淡出江湖好些年了,但是,试问当下有哪一家互联网新锐取代了BAT中的任何一家?重构了一个新的三巨头阵型?新锐们看起来还“嫩了点”;你大爷终究还是你大爷,“BAT”的时代远未落幕。

组成BAT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分别成立于2000年、1999年、1998年;20多年过去了,三位创始人从欧巴(韩语“哥哥”的音译)、阿加西(韩语“大叔”的音译)熬成了“大爷”,最年长的马云即将年届“花甲”,最年轻的马化腾也过了“知天命之年”,都不好意思叫他“小马哥”了。

BAT这个概念可以查证到最早出现在2011年前后,三巨头垄断地位成型。据曾经在BAT中任职的小林所知,当时公司内部是乐见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这个响当当的名号的;后来在媒体有意识地助推下,BAT这个称号深入人心,达到了实至名归的效果。由此,三位企业创始人也成为了“显眼包”频频出镜,而且只要一家有所动作,外界势必会关注到另外两家的反应。

:“你们知道吗?当时报道中开始引入‘BAT’的概念时,我松了一口气,互联网江湖这下稳了!”

静:“为什么这么说?”

林:“因为在BAT之前,我们已经经历了两个时代,一个类似于‘先秦春秋’的纷争,虽然百花齐放却都在‘无限的可能性’中摸索,企业的规模也都很小,活得也不长久,比如瀛海威、易趣等先驱都值得被深深致敬;之后就是‘门户时代’,这个阶段,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与前辈们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业务雷同,在某一块局部领域激烈内卷。”

静:“这种商业模式注定了这些门户网站的路越走越窄,到纳斯达克敲钟后又遇上互联网寒冬,时常挣扎在垃圾股边缘,‘今天某某被退市’是互联网记者每天的备用选题,好在这篇报道始终没有机会成稿。”

林:“BAT不一样,它们立足于三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分别满足了信息、社交、商品交易三个需求,就好像三棵大树,它们伸出的枝丫覆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BAT分别占据了互联网服务的三个极,也许它们本身可以被超越,但是它们的站位是很难被超越的,除非出现更高维度才能打击到它们。

小林也有同样的看法:“之前,互联网行业里产生的企业是被技术和需求的浪潮推着逐级而上,浪涌一波就上一个台阶,到了BAT时代,三点决定一个面,就波平如镜了,所有玩家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完整的生态圈形成了,中国互联网的格局就这么定了。

接下来的江湖热闹了,BAT三家在各自领域发展,收购圈地,圈着圈着,一不小心就越了界,百度做了个购物网站叫“有啊”,阿里巴巴立刻禁止百度搜索到淘宝数据;百度又进军O2O,送起了外卖,让人大跌眼镜;阿里巴巴动不动就做个社交工具,每次都铩羽而归,你就说,“钉钉”能算个社交软件吗;腾讯偷偷摸摸地啥都做,挣不挣钱不重要,反正有“游戏收入”撑着腰。然而,一圈兜兜转转、攻城略地十来年,谁也灭不了谁,由此反证,它们最初的站位是多么成功。

舆论场上,口水四溅,私下里,三位创始人却也是惺惺相惜,既是对手也是“战友”,他们携手率领互联网战队争夺传统行业的市场。早些年,在大哥马云拉起的西湖论剑的场子上,李彦宏和马化腾也是随请随到,一团和气,大家都心知肚明生态圈的重要性,我们互相打归打,但是思想要统一,真正强大的对手是传统市场。如果互联网行业不齐心协力,让生态圈健康壮大,大家都走不远,虽被称为巨头,但是在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统市场里终究还是势单力薄。

小林说:“自称不懂生意的马云做成了阿里巴巴,私下会脸红、不懂社交的马化腾做成了腾讯。这三个人,在中国互联网宇宙(下文简称“宇宙”)中,一个代表了广度,一个代表了高度,一个代表了深度;所有人在这个三维空间中运转且向外伸展。

我和林很好奇,这个“宇宙”会被谁来打破,奇点何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