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顺风车平台嘀嗒出行再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海通国际及野村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这是嘀嗒出行第五次递交主板上市申请,距离其第一次申请上市已经过去了四年,最近一次是在2023年的8月。最新的财务数据显示,嘀嗒出行2023年收入8.15亿元,经调整利润净额(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为2.256亿元。

据招股书介绍,嘀嗒出行拟通过上市募集资金,用于扩大用户群及强化营销及推广举措,提升平台的技术能力及升级安全机制,增强变现能力及丰富变现渠道,在中国出行市场价值链中选择性地寻求战略联盟、投资收购机会,以及用作营运资本和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嘀嗒出行录得收入分别为7.81亿元、5.69亿元及8.15亿元。同期的经调整利润净额(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2.38亿元、0.85亿元及2.26亿元,经调整净利润率(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30.5%、14.9%及27.7%。“按经调整利润净额计算,嘀嗒出行是过往连续三年中国顺风车市场唯一实现盈利的主要参与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顺风车、出租车、广告及其他服务是嘀嗒出行三大主营业务。2021年~2023年,顺风车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9%、90.5%、95%,反映出其对顺风车的依赖不断加大。据招股书统计,截至2023年12月31日,嘀嗒出行在全国366个城市提供基于App的顺风车平台服务,拥有约1560万名认证私家车车主。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顺风车市场的交易总额预期将从2022年的191亿元增加至2027年的86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5.4%。按交易总额及顺风车搭乘次数计,嘀嗒出行在2022年是中国第二大的顺风车平台,顺风车交易总额为人民币61亿元,从区域看,2023年,广东与江浙沪合计占顺风车交易总额近56%。

但南都记者留意到,三年内,嘀嗒出行的出租车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2%、3.4%、1.4%,不断下降,且出租车毛利率更是从2021年的7.7%转负——2022年、2023年分别为36.6%、51%。而截至2024年2月29日的两个月,其出租车网约服务产生的交易总额及促成的出租车网约搭乘次数分别较截至2021年、2022年及2023年2月28日止相应期间有所减少。

招股书称,提供智慧出租车服务产生的收入有所减少,主要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以及自2021年起终止与出租车网约服务相关的聚合平台合作,导致促成的出租车网约搭乘次数减少。“2023年,我们平台上的月均活跃认证出租车司机人数减少,原因为疫情后,我们并无与主要网约车平台一同增加补贴来吸引用户,而大量司机涌入中国的网约车行业,导致车费下跌、可供乘车量过剩,加剧了出租车网约服务面临的竞争,从而对我们的服务量造成了负面影响。”

竞争加剧也可以从成本反映出来。南都记者留意到,根据招股书信息,近三年,嘀嗒出行提供予私家车车主的补贴占总成本的比重分别为5.9%、12.4%、13.8%,不断提升。第三方服务成本占比也从17.3%提升至19.7%、29.1%。据悉,运营及维护服务费增加,主要因嘀嗒出行加强了技术基础设施及安全措施,补贴(入账列作服务成本)增加,主要因战略性地加大对私家车车主的营销力度。

南都记者此前报道,嘀嗒出行最早曾于2020年10月向港股递交招股书,一度被视为有望成为“共享出行第一股”,但申请均未有进一步进展,上市一直处在停滞状态。曾有报道称,嘀嗒出行2020年的上市申请未获得批复,主要有关其在运营城市的牌照问题。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嘀嗒出行再度冲击IPO,也许是作为重要的融资方式,来更好整合资源,获得新增长点。但平台目前对顺风车依赖大,未来依然要持续面对顺风车业务固有的薄利、安全及合规等问题。

招股书表示,展望未来,嘀嗒出行将继续利用平台的网络效应,通过优化服务和改善用户体验来扩大用户群,并进一步提高变现能力。“对于顺风车平台,我们打算进一步开发广告和其他服务,如汽车增值服务,以抓住中国出行市场价值链上的变现机会。对于车服务,我们打算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变现力度,并在继续完善我们的服务和产品并扩大我们的用户群的同时,探索更多类别的服务收费项目。”“我们预期2023年的预测亏损将增加,主要是由于优先股及相关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亏损。”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