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创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创造了宇宙飞行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外人看来犹如世界末日的一连串火箭发射失败,在马斯克眼里只是不起眼的小沟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听起来很鸡汤,但在敢想敢干的人那里,它不仅代表着一种世界观,也代表着一种方法论。马斯克的野心,让他的舞台从地球扩大到了太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SpaceX 的成功已经让一些人相信,移居火星并不遥远,太空也并非是不可征服的,它代表着一个等待开发的全新领域,这里有商机,也有消费者。没错,马斯克也是这么想的,他要做的是把更多的人从仰望星空的观察者变成畅游太空的消费者,而他创办的公司则要为这些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

既然是一个存在商机的市场,势必要遭遇竞争者,除了 ULA 这个庞然大物之外,马斯克还要和另一家企业博弈,它就是轨道科学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轨道科学公司于1982年成立,和 SpaceX 一样都是资金薄弱、依靠招商引资逐渐发展起来的。不过它没有马斯克那种宏伟的移居火星的计划,大部分项目还是停留在如何让小型卫星上天,对此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轨道科学公司的研发模式是"小而专",不是 SpaceX 的"大而全",公司需要的很多设备、零部件都依靠从俄罗斯和乌克兰购买,因此它更像是一个组装公司,当然这并不代表它竞争力弱。

轨道科学公司和马斯克的矛盾焦点集中在商业卫星发射和国际空间站补给的业务争夺上。不过,双方也存在着合作的可能,因为轨道科学公司缺少足够的技术,生产的火箭曾经在发射台上爆炸,这比 SpaceX 初期的试射还要糟糕,为此公司曾经向马斯克求助,希望获得 SpaceX 的技术服务。从这一点来看,足以证明 SpaceX 航天领域的技术积累得到了同行的认可。时至今日,轨道科学公司依然是 SpaceX 的有力竞争者,它已经将业务扩展到中型运载火箭和卫星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2年5月22日,在经历多次延期后,"猎鹰9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把货运龙飞船送到预定轨道,在太空舱脱落后,依靠自身携带的太阳能板维持供电,朝着国际空间站继续飞行。5月25日,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成为有史以来第一艘造访空间站的商业飞船。虽然是首次尝试,但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内几乎毫无瑕疵。

2012年5月31日,龙飞船返航,在加利福尼亚附近的太平洋海域准确溅落,只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分钟。马斯克坐在飞行总控室内的第一排座位上,通过推特宣布:"溅落成功!派快艇去迎接飞船!"此次国际空间站验证飞行任务中,龙飞船圆满完成了一系列在轨验证任务、交会对接试验和货物补给验证,而这些本应在两次单独任务中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飞船是世界上第一艘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的商业飞船,创造了商业航天的历史,为商业航天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对 SpaceX 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对 NASA 来说,他们终于发现 SpaceX 拥有不可预知的发展潜力,而马斯克则是一个永远猜不透他底牌的创业家,与传统的研制方案相比,此后的任务能以极低的成本完成,对于美国纳税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或许是看到了 SpaceX 未来的发展前景, NASA 又给了它4.4亿美元的专款,让 SpaceX 研制载人航天器。

这一天,距马斯克创立传奇般的 SpaceX 也不过短短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