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屋顶书单No.005

《街道的美学》

[日]芦原义信 著尹培桐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5月,¥88.00

导读人︱卢丹婷德科地产频道编辑

在citywalk流行的年代,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了街道不该只是一条笔直马路两排树的简单配置。想要知道怎么样的街道才算好,或许可以看一看这套写于四十年前的建筑学书籍《街道的美学》。

《街道的美学》的作者芦原义信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在建筑设计工作之余,还不间断地专门研究「街道」这个课题。撰写本书时,芦原义信已经积累了300多个设计作品,这也造就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把建筑理论和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文字,通过的大量作品阐述这些理论,更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书中,他分析了街道、广场、景观的构成,从地理环境、文化历史、生活方式等角度对比东西方城市规划的差异。放在四十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不乏先进性。

●一句话了解一本书

城市最终要反映我们的文化底蕴,让街道更有人情味。

●东西方国家看待城市空间的本质区别

日本等东亚地区的住宅与西欧住宅有本质区别:「穿鞋与否」。日本人回家要脱鞋,中国也一样;西欧人在家里跟在外边一样穿鞋。所以,在西欧,住宅是跟街道或花园差不多的空间;但是在日本,住宅是家庭私用的,对住宅以外的空间不关心。日本人没有平等看待内外空间,导致作为城市景观的街道极为贫乏。想要创造更适宜居住的美丽空间,就必须对有关空间领域的观点进行革命。

●营造可以「互为里外」的住宅和街道

但是,家和公共空间能一样吗?书中反复提到「格式塔」理念:所谓的「内部空间」(比如家里)和「外部空间」(比如街道),应该是「互为里外」的。芦原义信以此来证明:室内和室外需要各自的领域感,但不设立绝对的物理区隔,这样的城市才更有生命力。

他举例了意大利的街道地图:意大利的街道与广场跟房屋内部一样都是铺装砖石的,无论是走在街上回家,还是从家里走到街上,并不会感到较大的落差。街道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都是砖石铺成,卡比多里奥广场,意大利

●如何打造「美好的街道」?

·创造「城市的拥抱」

建于1931-1940年的洛克菲勒中心,到今天还让人觉得亲切。在高楼林立、街道狭窄的「峡谷花园」步行街尽头,是一个「阴角空间」下沉式广场,这一广场除了交通用途,还被赋予了逗留、交谈、眺望、进餐、体育活动的城市功能。冬天,这里是溜冰场,其他时间是室外餐馆,逛街的人可以在这里停下来,栏杆眺望下面的活动。

阴角,指的是内侧凹进去的空间。在这些地方,可以人流集会或是摆上椅子休息,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完整的城市空间。

·关注「人的尺度」

日本町家的房子有别于传统日本住宅带围墙,是直接冲着街道的。联排的房子密密麻麻,都很低矮,在芦原义信眼里却是亲切的适于人的尺度。因为这里街道宽度为6.5米,建筑高度与道路宽度之比D/H=1.3。

芦原义信认为,最匀称的街道的宽度(D)与该处建筑的高度(H)之比是D/H=1。数字越大,就越宽阔明亮。

·关注建筑的「二次轮廓线」

如果你到日本皇宫周围的丸之内地区,会觉得这里异常干净宽敞——这个著名的办公楼地区没有电线杆,也没有招牌广告,还有36米宽的道路。

芦原义信再三强调,电线杆与室外广告牌,以及凸出的店铺侧招牌,这些「第二次轮廓线」是影响城市美观的罪魁祸首之一。建筑本来的外观形态,是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建筑外墙的的侧招牌和路面的指示牌,成了建筑的「第二次轮廓线」。如果每隔十米就有一块凸出1米的侧招牌,距离道路边界线3米的时候,就看不到作为「第一次轮廓线」的建筑外墙面了。那么当人行道宽度小于3米,对街道的印象就变淡了。

·打破观念上的「围墙」

著名的庭园六义园,有着高耸的带铁丝网的围墙,如果不了解情况的人乍一看,可能会认为这是监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京小石川植物园的围墙,与边上的围墙隔出了一个逼仄的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大开口木结构住宅居多,「一户建」这样的独栋建筑盛行,因此为了保障私密性,道路和用地之间会建围墙。在芦原义信看来,想要让日本更快地平等看待内外部空间,最干脆的方法就是取消围墙——住宅道路两侧建造一米宽的绿地,住宅最好不要建围墙,非建不可,就建在后退1米处。

同时,大学、植物园、御苑等大型公共空间更应该禁止建立围墙。这些公共空间就算有围墙,也应至少从道路后退至5-10米。在这5米至10米宽的沿道路空间里,可以布置草坪、花坛、灌木、长椅以及户外灯具,作为绿化散步道。

●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

书中提到了以意大利为主等许多西欧国家的空间案例,但是并没有呼吁我们照搬,因为归根结底,街道是当地居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建造起来的,其建造方式同自然条件和人有关。建筑和街道最终要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是立足于人性的。

《街道的美学》认为,外部空间的构成,就是要让巨大的城市达到人的尺度,把「大空间」划分或还原成「小空间」,把空间充实得更富有人情味。

●「围墙难题」

芦原义信关注的日本「围墙难题」,在中国也同样存在:所有的建筑师与规划师都知道,无数的楼盘围墙,已经把城市分隔成了一个个「孤岛」,温暖有活力的街道正在不断消失——马路越造越多,但高品质的街道却在不断消失。中国的绝大多数住宅区是有围墙的;不止是住宅区,即便是本该极具公共性的博物馆、大剧院或体育场馆等等,它们的规划设计往往也都带有浓重的「围墙思维」,不与城市交融。那么,把围墙拆掉?拆掉围墙固然是学术正确,但极大地挑战了现实层面的公众接受度,并不可行。那么,如何在不拆围墙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激活街区活力?这是中国在探索「未来城市」或「未来社区」时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